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遥望非洲,浙商的新猜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0日06:37 浙江日报

  本报记者刘刚通讯员王彦章江伟

  新年伊始,中海油斥资22.7亿美元购买尼日利亚部分油田的开采权,使中国这块飞速发展的热土,再次拉近了与非洲这片遥远大陆的“经济距离”。紧接着,几天前,我国政府又首次发表了《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其中透露了条件成熟时商签自由贸易协定、鼓励资源开发等积极信息。非洲,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界的一个热门战略话题。对经济总量迅速膨
胀,同时又受到环境与资源双重制约的浙江来说,走进非洲,同样不应该再遥远。

  重新“发现”非洲

  对浙商而言,首次全面回顾、阐述和展望中非关系的《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我个人认为,这是浙江企业扩大在非洲贸易、投资的一次新契机。”作为浙江最大的对外经济协作企业的“当家人”,浙江省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兴夫如是评论。

  高兴夫说这话有底气,每年都多次去非洲考察市场的他告诉记者,从最早的承接援外项目开始,在“浙建”“走出去”的路线图中,非洲一直是一个战略重点,也获得了可观回报。仅仅在阿尔及利亚,自2004年进入后,短短一年多,就承接了3个项目,合同金额超过了8亿元。2004年,“浙建”还以总承包的形式承接了阿方的一个五星级酒店项目,创下了浙江外经发展史上的又一个第一。

  年年付出,年年回报。这一点让高兴夫对幅员辽阔的非洲所蕴含的巨大商机深信不疑。而在《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出台后,这位敏锐的浙商也迅速意识到,中国与非洲的良好政治外交关系将进一步巩固,在非洲“掘金”的机会也将继续放大。

  看好的理由当然不仅来自政治层面,非洲自身发展提供的商机才是根本。国际权威机构的分析表明,本世纪的前五年,非洲经济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年均增长达4.3%,处于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最强劲的时期。

  商机在即,多少浙企做好了准备?宁波海关的统计显示:去年,我省与非洲的进出口总额为48.7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4.39%,占我省进出口的比重约为4%。在“走出去”方面,据省外经贸厅的统计,截至目前,在非洲投资浙企共182家,投资额约5570万美元,分布在34个非洲国家。

  未来这些数字能否显著增长?显然,这是一个有待浙商去作答的命题。而作答之前,用高兴夫的话来说:浙商需要用重新认识的眼光来审视非洲。

  “掘金”路径与双赢效果

  尽管内容涵盖政经多个层面,在《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中,中方“愿在条件成熟时与非洲国家或地区组织商签自由贸易协定”的提议,还是成为了吸引众多眼球的亮点。

  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双边贸易的持续增长。统计显示,自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非双边贸易在五年间增长了两倍多,去年双边贸易额有望超过370亿美元。显然,一旦中非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双边贸易的这种迅猛增长势头无疑会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然而,对浙江企业而言,要实现与非洲贸易的持续快速增长,却需要对自由贸易协定有更深刻的理解。换言之,即便未来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利好因素,浙江企业的生意经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进出口的层面上,而更需要资本“走出去”,即在非洲开展实业项目的投资。

  “投资驱动”首先是带动“浙江制造”对非洲可持续出口的一个有效路径。非洲是我省具有重大潜力的出口市场。但是,近年来持续快速的出口增长也导致了一些非洲国家对包括“浙江制造”在内的一些中国产品采取了贸易救济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浙江企业要继续扩大对非洲的出口,转换贸易思路势在必行,而在当地设厂、实现成品本地造,就成了一个可行选择。而且,由于欧美对非洲很多国家都有优惠关税安排,贸易保护措施也较少,对我省纺织业等行业来说,在非洲投资,还是今后绕道冲破贸易壁垒,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事实上,在去年遭遇欧美设限后,我省绍兴等地纺织服装企业已在非洲开始了生产型投资尝试。

  更重要的是,“投资驱动”是浙企在占领非洲市场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2004年底,借助在尼日利亚多年出口皮鞋打下的基础,温州哈杉鞋业公司和鲁宾斯鞋业公司分别在尼投资创办了皮鞋生产厂,通过将制鞋的最后一道工序放在当地工厂,实现了产品在尼的“落地生根”。其中哈杉投入500多万美元建成两条生产组装线,年产鞋60万双,已经成为“西非最大的制鞋公司”。谈起自己的决策,哈杉鞋业公司董事长王建平表示,非洲近年来经济增长较快,市场潜力巨大,但是要在这一市场长久立足,必须打响自有品牌,走“销地产”的道路。

  在非洲投资的客观条件也日臻成熟。省外经贸厅国际投资促进中心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目前非洲许多国家都为外来投资制定了优惠政策,投资环境也逐步改善。而为了鼓励和支持企业进入非洲市场开展合作,共同发展,我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在埃及等11个非洲国家设立了“中国投资开发贸易促进中心”,为中国企业到非洲国家开展具体的经贸业务提供信息、技术等多方面服务;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办厂;同埃及等20个非洲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与部分国家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等等。浙江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支持政策。

  “资源开发”之魅

  新年伊始,如果要评选国内能源领域重大新闻的话,不久前,中海油斥资22.7亿美元购买尼日利亚部分油田的开采权,显然会成为一个当选热门。而对近年来在国内外频频试水能源领域的浙企而言,如果去非洲“掘金”,“资源开发”无疑具有特别的魅力。

  在《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中,资源开发被外界视为中非经贸合作中战略性潜力最大的领域。这当然并非偶然,而只是目前中非经济互补性的一个体现。

  作为一个“资源宝库”,非洲有非常丰富的石油、铁矿和各种有色金属矿藏。拿石油来说,据欧佩克统计,目前非洲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950亿桶,占全球已探明储量的8%左右。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无疑会引来世界诸多投资者的“竞相起舞”。

  那么,在这一舞台上,浙江企业又有多少机会呢?从省外经贸厅提供的情况来看,尽管目前我省个别企业已介入非洲的资源开发领域,如我省余姚的“兴隆”公司、“长青”公司,相继在刚果(金)设立矿业公司,开发当地丰富的金属资源。但是,整体而言,浙企在非洲的资源开发,仍是一个没有充分展开的命题。

  浙江企业在非洲的资源开发之路该怎么走?《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中的相关政策阐述对浙企不无启示。根据该文件,我国在非洲的资源开发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帮助非洲国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促进非洲国家和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无疑对浙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显而易见,虽然非洲很多国家都欢迎国外资本进入资源开发领域,但要想在这一竞争中“笑到最后”,靠的不仅仅是实力,还需要资本方对帮助东道国经济发展的真心实意。如果浙企能够在这一问题上取得东道国的信任,采取集约型的生产方式,保证生产的安全及技术含量;确保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注意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在当地培训各类技术和管理人员,帮助其建立加工工厂,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等“落地生根”式的投资方式,那么,在与国际重量级竞争对手的“过招”中,浙企同样可以业绩不俗。机遇与风险并存,当非洲向世界展现其巨大商机的同时,“跃跃欲试”的浙商,也要时刻绷紧风险意识这根弦。有关专家指出,目前非洲总的政治形势日趋缓和,但非洲的政治经济局势仍然错综复杂,个别国家和地区还处于动荡中,在走进非洲投资之前,企业必须全面摸清东道国的经济、政治、民俗、市场需求等情况,按照政局稳定性、经济发展状况、外汇管制主税收政策及是否区域性经济组织成员等要素,衡量比较投资目标地,防范投资风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