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按需”引才莫攀“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0日07:28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卢玉春

  据1月17日《京华时报》报道,北京将出台新的人才引进政策,消除体制和机制的限制,解决在人才引进上的惟学历、惟职称、惟资历、惟身份问题,更加注重引进人才的人品、工作经历和实际能力,做到“四不惟”。

  现代社会,让人觉得遍地是人才,又好像遍地都找不到人才。北大才子陆步轩卖肉、武小峰穿糖葫芦,只有初中文化的许振超却在青岛港大显神通;火箭工程师陈星羽擦皮鞋赚钱,上海仪表厂技工李斌却被聘为大学教授。这不得不让人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是人才?

  评判人才的标准也许很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能胜任岗位需要,能干出不凡业绩,德才兼备者,就应该算是人才。但问题是,许多人才因为没有高学历、高职称、高资历、高身份,往往被用人单位、甚至被一些城市拒之门外;如今,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趋紧,各地越来越重视引进带“高”字的人才,呈现出一种攀“高”之势。

  前不久,笔者就听说有家单位,引进一位高学历人才,几年下来,并没有比其他人有什么“高明”之处。单位领导竟说,这样的人养也得养着。笔者揣摩,这大概是出于“装点门面”的需要。君不见,时下,有些领导在谈到单位人才工作时,总是眉飞色舞地说引进了多少博士、多少硕士、多少“高工”,但很少谈及这些“高”人给单位带来了多少变化、多少效益。引进“高”人才,就意味着要付出高成本。但“高”人才不一定创造高效益,许多单位还存在大才小用的现象。

  引进人才,北京的“门槛”历来很高。如今,北京摒弃“四惟”,把人品、工作经历和实际能力作为人才引进的标准,依笔者说,倒是抓住了人才引进的核心,值得称道。此举不是北京首创,许多民营企业就走在了政府的前头,他们更注重算人才引进的投入成本与人才引进后产生的效益账。

  当然,这样说并没有否定“高”人才的意思,而是说在引进人才时,关键要看对一个单位、一个城市来说,是不是真正需要“高”人才,需要什么样的“高”人才,有没有让这些“高”人才发挥应有作用的环境和空间。否则,一味攀“高”,对一个单位,甚至对一个城市,人才不能尽其才,不仅增加了人才使用成本,对其他人而言,也有就业歧视的嫌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