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藏书之爱》:爱一本书需要理由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0日10:17 国际先驱导报

  纽顿浸淫书海数十年,对书的感情自不必说,更妙的是文笔也非比寻常,往往三言两语就将藏书者的心理披露得淋漓尽致

  【作者】陈慧鹏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一个人之所以要买某部书,最好也最明显的理由便是:他觉得
买了会比没买开心。”这句话可谓一语道破天机,将藏书者们种种冠冕堂皇的借口通通踢开,直接把他们心底的想法理直气壮地摆上了台面;而说出这句话的正是鼎鼎大名的阿尔弗雷德·爱德华·纽顿!

  纽顿最著名的著作是在1918年他54岁时出版的第一部著作,《藏书之乐及其相关逸趣》(这本书其实在1992年即由北京三联书店以《聚书的乐趣》为名出版了中译本,至于陈建铭说三联译本“舛误、阙漏颇多”,我们没看过原著,自然不便评判)。而此次陈建铭编译的《藏书之爱》则是选本,十九篇文章分别选自纽顿的五部著作——包括上面这本《藏书之乐及其相关逸趣》在内——内容大都与藏书有关。

  然而正如杨照在该书导言中所说,在纽顿这里,藏书者们(Book-collectors)的藏书(Book-collecting)更多的是倾向于动态的收集而不是静态的结果,他们更看中的是书的版本、装帧,而非书的内容。所以或许还是“聚书”这样的说法更能体现出这种动态的意蕴吧。不过话说回来,这个问题是翻译家考虑的,我们还是看这本书的内容本身吧。

  《藏书之爱》中的大部分文章都是谈论作者自己的体验,纽顿浸淫书海数十年,对书的感情自不必说,更妙的是文笔也非比寻常,往往三言两语就将藏书者的心理披露得淋漓尽致。他去埃及旅行,人还在半道上呢,忽然想到“尼罗河……将继续奔流不辍;而伦敦等着我搜寻探访的书籍却片刻不待人”,就立马改道直奔伦敦。读到此处,爱逛书店的人想必都要会心一笑,顿觉“与我心有戚戚焉”吧?再看这一段,“有一回,我亲眼看见某人伸出一双脏手在一部上好的布莱克《纯真之歌》上头拼命磨蹭,然后信誓旦旦地对旁人嚷嚷:‘这些图版铁定是用石板印的,你瞧上头的颜色被我擦掉一些!’我当下真想一刀剁了他……”而说到图书的聚散离合——“当某位藏书家辞世,其藏书亦随之散佚,一切就此戛然而止——唯有点滴回忆依稀尚存。”——其殷殷之情更是溢于言表。

  但是,作为真正意义上的藏书家,纽顿以其藏书之丰富、见识之广博,其文章不仅反映了一己之体验,更因详细论及各种版本的演变以及手稿的流传而成为英美文学和版本知识的极好读本,也就难怪《藏书之乐及其相关逸趣》一面世就洛阳纸贵、一版再版,“哈佛大学更是成打成打地买去给修‘印本书’那堂功课的学生们研读”。

  此外,从藏书本身延伸出去,或关于书籍印刷史,或关于拍卖场风云,甚至关于书店经营,纽顿也皆有论述,而《举世最伟大的书》一文,分明就是一部妙趣横生的圣经出版简史!

  纽顿的文笔信马由缰之余,却也常常显得拉杂拖沓。而陈建铭的翻译,也是让人欢喜让人忧。纽顿的文章广征博引,自然是多亏陈建铭认真细致地一一作出注释,否则对于缺乏英美文学背景的国内读者来说,恐怕会很难体会文中的旨趣,而且详细的人名和书名索引,也使得这本书使用起来更加便捷。然而陈建铭的译文却时时让人头痛,太注重汉语的表达习惯,太太都变成“太座”,布朗宁夫人的信居然翻译出“倘非妾身已许”,昵称一律译为“小○”,另外,四字成语也用得太多——行文固然流畅了,却总是教人怀疑未必尽合原文的意味。

  至于本书的印装,更是问题多多。首先是纸面精装的外壳,摸上去毫无质感可言,且太容易磨损;封面设计也太繁琐,色彩太暗!而书中的印刷错误虽未到纽顿所谓“排字工狂欢的地步”。当然,要是出版方拿陈建铭在注释里那句话来说事我们还真没辙——“在特别讲究版本的藏书家眼中,内容有错误(尤其是印刷错误)的书具有特殊的收藏价值。”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