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入利益博弈时代:利益群体左右改革进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0日11:20 中国新闻网 | |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最近几年间,随着利益群体的进一步发育,其对政策制定环节的影响明显增强。在一些重要政策的制定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这些利益群体的影响和作用 对于目前正在形成的利益集团,有几个问题是很值得重视的。 第一,利益主体的发育是相当不均衡的,特别是强有力的利益群体开始出现某种“寡头化”的迹象。不过,与俄罗斯的“寡头化”不同的是,中国精英寡头的问题之所以凸现出来,与其说是由于其自身的强大,不如说是由于其他群体的无力状态。 第二,强势集团与弱势群体的裂痕在加深。在网络上,人们可以看到对精英的奚落和羞辱越来越多,而精英本身似乎也变得越来越专横和霸道。当房地产商说,我们是给富人盖房子而不是给穷人盖房子的时候;当北京的出租车公司所有者说,换什么样的车型是我们公司的事情与消费者无关的时候;当有知识精英说,普通老百姓反对我的观点恰好说明我正确的时候,我们既可以体会到精英的霸道与专横,也可以体会到精英与大众之间、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裂痕在加深。 第三,力量失衡的博弈导致的是群体间的财富掠夺。无论是房地产热,还是汽油涨价;无论是教育产业化,还是医疗价格的飞涨,都使人感受到其中利益分割或利益再分配的含义。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一系列以前在我们社会生活中不曾存在过的利益博弈手段在开始使用。这些新出现的手段包括: 从暗中较劲到公开博弈。当年海南等地房地产泡沫破灭之后,房地产集团所使用的手段也仅仅是鼓动一些学者一般性地倡导政府要放松银根。而在这次房地产调控中,更为硬碰硬的实质性博弈开始出现了。甚至可以发现,一些地方政府和某些政府部门,也不时地从幕后走到台前。 手段日趋纯熟。在房地产调控还在酝酿甚至进行中的时候,一些地方政府就坚称本地的房价是合理的,没有泡沫;在调控开始之后,一些地方政府和某些政府部门则与开发商联手努力将中央政府的调控解释为不是要房价下跌,而只是放缓房价上涨的幅度;在中央表明态度之后,一些地方很快就报出房价下跌的数据和消息,以促使调控早日收兵;更技术性的做法则是推迟高档房开盘时间造成房价结构性下跌的假象……这样的做法,在以前的社会政治生活中都是很难见到的。 借民众要挟政府。央行去年3月16日宣布上调商业银行对个人住房贷款优惠利率,并要求上调个人房贷首付款比例的调控措施后,有不少人表现出对政策出台的愤怒与不满。易宪容在分析这种情况时指出,其中就有既得利益集团在借民众的误解来要挟政府的因素。 暴力的使用。在近几年我们社会暴力现象的蔓延中,越来越多的强者对弱者使用暴力的现象似乎更加值得关注。如果强者频频对弱者使用暴力,可能意味着一种更深层的失序,即完全不顾规则和合法秩序的强力与暴力的原则,开始成为利益争夺和解决利益纠纷的手段。 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推进改革,就需要凝聚新的共识,造就新的动力。 经过20年的改革,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在中国已经基本确立,现在的问题就是走向一个好市场,还是一个坏市场。一个好的市场至少包括下面三个要素,一是从经济角度说,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完善;二是从法治角度说,法治体系基本健全;三是从社会角度说,建立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均衡机制。 为了能够形成新的动力和新的共识,至少应当考虑如下几点:一是将兼顾程序公平与结果公平的原则作为新体制建立的原则之一;二是以社会保障制度、分配制度、就业和劳动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扩大改革的收益者范围;三是通过社会保障等制度的改革,对在改革中利益受损较为严重的群体和个人进行必要的补偿。 针对最近几年利益群体对政策制定的影响明显增强,同时,随着政府部门利益主体化,部门利益开始成为影响决策甚至立法的重要因素的情况,需要一种对改革进行综合协调的高层次的机构,以改变这种由带有明显利益倾向的政府部门制定改革政策,改革越来越部门化的倾向。 同样重要的是,需要形成公众对改革的参与机制,防止少数利益群体左右改革进程。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孙立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