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贾文忠:中国自己的节日都需要保卫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0日13:34 新浪文化

  春节将至,由于现代生活的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年味越来越淡已成现实,一些专家提出了保卫春节的口号,引发了广泛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有没有必要保卫、如何保卫、我们还有多少传统需要保卫这几点上,为此我们专门联线中国民俗协会副秘书长贾文忠先生。

  贾文忠:我觉得现在老百姓为什么对年越来越淡化了,从这一点上说,我们怎么突出“年”,还有一个是怎么继承传统的问题。吃喝拉撒睡,所有过去做过的事儿都应该是民俗
,而且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应该有自己的民俗,自己约定俗成的东西。经济全球化,我觉得物质也可以全球化,精神文化不应该全球化,各地应该有自己的特征,北京有北京的风俗、天津有天津的风俗、南京有南京的风俗,文化应该多样化。中国的节日为什么越来越淡化了,就是因为经济全球化的冲击,网络、电视、电影,恨不得美国一个大片,用不了一年,一个月北京就可以看上了,或者几天就可以看上了,以后发展到可能当时同步就看上了,那边出来一个新车,这边马上就有了,这就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可是如果这样下去的话,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化逐渐就消亡了,被同化了,现在的洋节就是,现在的年轻人都过圣诞节、情人节,中国的节日就没有了,这要从几个方面考虑,一个是现在社会发展了,不可避免就应该要发展,再一个是如何能够保留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自己特有的东西,就是说政府也应该重视,还有新闻导向的问题。

  春节不会消亡但会变味

  贾文忠:我想中国的春节是不会消亡的,只不过内容可能有所变化,但是消亡是消亡不了,因为辛辛苦苦出去打工,就想回家团员那么几天,再给他高工资也留不住他,就是一种亲情。现在就是节日的内容太少了,就是庙会,而且是变了味了,像地坛描绘,就是以卖东西为主的,而纯给老百姓介绍传统的东西没有,赔钱的事儿没人做,都去干挣钱的事儿了。过去的节和现在不一样,给小孩的感觉是庙会不就是卖东西吗?而庙会不应该突出挣钱,应该以文养文,把挣来的钱养一些过去春节应该有的东西,让人观赏的东西。

  贾文忠:过去的庙会,当时的物质文化生活特别贫乏,一年吃不上一块糖、吃不上一点花生瓜子,就指望过节能买一些,而且有钱的人也少,平常买不起,过年到小摊上买,感觉和现在不一样,现在的物质条件太好了。而且当时传统的民间的东西,艺人做的一些东西,从吃的到用的到玩儿的,都有,我们现在基本上全部都是现代化的,现在卖玩具全部是电动的,那时候都是土的,什么风车等,都是非常传统的东西,现在都变成现代的东西了,变了味了。但是,时代在发展,谁也改变不了。总的感觉就是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人也都在变,传统的东西逐渐消失了,吹糖人、捏面人逐渐消失了,找不着表演的人了,后继无人了。

  保卫春节政府要有作为

  贾文忠:我觉得有必要对春节进行保护甚至是保卫,但具体怎么做应该有个系统的做法。现在什么东西都说抢救,抢救又没有实际的动作的,其实也是嚷嚷而已。就像中国现在所有的工艺美术慢慢快完蛋了,虽然嚷嚷抢救,解决不了问题,这跟社会发展有关系。我个人认为,不管干什么,政府最重要,因为中国这个社会,任何一件事儿想干成,必须有政府,没有政府就干不成,首先是政府。政府重视以后,老百姓肯定是喜欢它了,怀旧的人很多,他肯定喜欢这个,就是怎么引导,还是引导的问题。老百姓的

传统文化意识是张白纸,尤其是年轻人,30岁以下的脑子里对春节都是白纸,就是怎么宣传、怎么引导来讲过去的东西,怎么能继承下来,让人今后30年、50年、80年、100年还知道有春节,不要过了多少年之后都不知道什么叫春节,都过外国人的节日了。另外,还要立法,前些日子发布了一个文件,那里面提到了中国传统的节日都应该有假日,清明节为什么要放假?就是祭你的祖宗,重阳节为什么要放假?就是看你的父母。除了立法,新闻界还要进行宣传。

  我感觉春节关键就在于政府和民间团体、和社会搞民俗的专家怎么能引导大家是最重要的。中国的社会有个特点,政府不参与、政府不说话,谁也没法干,只要政府有红头文件了,都去参与。

  前些日子已经打了报告了,交给中央,叫做保护中国传统节日的提案,而且中央有关部门也已经返回意见,好象这回出台的保户文化遗产的通知里面也有这些内容,要定一个文化遗产日,6月的第二个礼拜天,这是一步。因为有些东西一下子转变过来不太容易,原来都是受批判地,几年前是批判,中国传统的东西都是糟朽的东西,现在从批判中转过来,怎么能为中国的传统,还有中华民族的历史这部分来服务,这点理解得不一样。

  保护传统要从娃娃抓起

  贾文忠:关键不在这儿,中国的教科书就应该改,从小学教育中就应该渗透中国的文化,中国的节、年,传统的东西都应该在教科书里体现,从根上就知道,小时候就知道元宵节是干什么的,这个节是干什么的,现在你说他长到二三十岁再灌输,他还琢磨养家糊口呢,怎么有时间琢磨那个。还有孝敬父母、待人接物,这些东西过去传承得都不够,中国应该是以礼立国的,从孔子那时候就宣传,可是文化大革命把这个打破了,什么师道尊严,学生可以骂老师,现在还有很多年轻人对父母、爷爷奶奶都不尊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应该有一定的伦理关系,这种礼仪、礼俗,从家庭教育到社会教育到民俗教育,这块是欠缺的。已经从那个时期过来的人了,你再天天给他讲这个,他就烦了。

  春节最重要的是礼俗

  贾文忠:应该有很大的意义,中国的东西中国不喜欢,外国人喜欢,外国人为什么学中国的东西,中国不会深层次的理解人家为什么学中国的礼仪,中国打倒的东西外国人给竖起来了,孔子据说是文化界第一名人,而且美国的教师节是孔子的诞生日,中国的教师节是怎么定的?那就不好说了。就是说你自己的东西不去宣传,不去反思,现在学者说的话领导不爱听,领导说的话学者不爱听,很多都是发个文,不是长远性的,不是从根上做。

  春节无非一个是过节的方式,关键是一种礼仪,这一年了,一个是全家要团聚,一个是亲戚朋友团聚,一个是互相拜年问候一下,第一是一年没有见着了,第二也带去吉祥话,祝人家一年平安,再一个是过去有什么过结都化解了。都说老理儿,其实老理儿有它一定的内涵,我们现在是慢慢的打打手机,现在连电话都不打了,发个短信,人情味越来越淡了,同时可以发几百条,这种东西逐渐就代替问候了。

  新民俗生命力在于继承老民俗

  对于近年来出现的新民俗,我觉得其生存的关键不在于制造多少噱头而在于怎么引导,比如在电视春节晚会加进过去一些民俗的东西,别弄一些太新潮的东西,加进一些民俗的礼仪,怎么孝敬父母,怎么拜祖宗,怎么孝敬老人,加一点这种节目最好,加一点民俗味的节目,这样能够教育大家,能够寓教于乐。让它成为一种民俗的载体。而现在是以歌舞为主体,春晚就应该是整个中国传统民俗的一大晚会,应该把中国一些传统民俗的东西引进来,到过去的时候该怎么做,做小品、

相声都融入民俗的内容。

  对和岁片来说,其实际意义似乎更少,我觉得目前的片子不是为了贺岁,是为了捞钱,他主要挣的是票房,跟贺岁好象没什么关系,只是赶着节日推出来,大家可以看。当然,也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这一点是不可磨灭的,但是跟过节、跟民俗是没有太大关系。如果真的要做

  贺岁片我们就不能按现在的做法必须有新的创意。

  保护民俗应该从我做起

  贾文忠:我觉得中国人首先要明确一点,我是中国人,每一个人应该从自己的观点上、自己的出发点上,还有每一个地域,说我是河南人、我是河北人、我是福建人、我是辽宁人,我那儿有什么风俗应该继承,我那儿有什么习俗,作为我个人来说应该继承,不应该在我的生活范围内给取消,每个人都这么继承,民俗就继承下来了,就是不要把老祖宗给扔了。就像普通话似的,我觉得普通话应该提倡,但是当地方言也应该会,你是哪儿的人应该保持当地的风俗习惯,话应该会说,这也是保护民俗的一个好的方面。民俗不是中国一统,不是大一统,而是地域民俗是最重要的,城市化发展导致了我们国家的民俗越来越没了,农村变成城市了,城市过去那种民俗也被外来人的增多逐渐逐渐不过了。比如说浏阳这个地方过春节有什么特色,给保护主,这是最重要的。

  民俗需要有效的记录

  贾文忠:现在做的文化遗产抢救就非常好,就是说我们觉得哪一项是应该抢救的,先去调查,然后记录,记录之后把那些东西,有音像的或者有照片的记录下来,科学的整理成书或者录像带,这也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过一段时间我想知道老人那时候怎么讲的,现在很多地方恢复灯节、花会,而且当地给录下来了,这也是一种保护,这叫抢救。而且还要宣传,还是跟政府有关,政府宣传,还有专家、媒体、各地,因为光搞一个地方,就是这儿嚷嚷民俗,人家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没有,哪儿搞得好可以互相介绍,上海这种民俗、广州这种民俗,还可以来一些华侨华人在美国怎么过节,往往一些华人出了国以后才重视,他到保留了民俗。

  中国所有自己的节日都应该保卫

  贾文忠:,现在洋节火了,我们说要保卫春节,可关键还得看我们怎么做?就是几者的联系,就像我们国家现在佛教倒非常兴盛。我为什么想起来这个,前两天我在做一个节目,就是研究碧霞元君,卖不上多少钱,中国自己的东西倒卖不上价钱。说白了就是咱们对中国自己的东西不太重视。其实中国自己的东西是道教,碧霞元君是春节应该请的,可以保佑平安什么的。

  该保卫的不只是春节,不是说现在快到春节了就保卫春节,中国该保卫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我觉得光说保卫春节太片面了,应该保护中国所有的文化、所有的节日,中国传统的节日都应该保卫,不能说到什么节保卫什么,到十五的时候保卫十五,到清明的时候保卫清明,不应该提保卫春节,应该是保卫中国所有自己的节日,都应该保卫。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