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流言私语》更见不朽的张爱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0日15:48 人民网

  十年前,从大洋彼岸传来消息,说张爱玲在一间寓所落寞地去世了。海内外华人很是唏嘘了一些日子。张爱玲死时基本上一贫如洗,用晚境凄凉来形容也并不为过,这在她晚年给友人的信中也得到了证实。以张爱玲的性格来说,饿死不食嗟来之食,自然是可信的。其实,就其一个人来说,张爱玲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她离开大陆时,就已经淡出了大陆读者的视线,人们对她的生生死死已经没有太多的牵挂。因此,除了媒体,张爱玲的死并没有在读者中引起太大的波澜,她的死似乎也与读者没有太多的关系。人们关心的只是她的作品,在一般
人心目中,张爱玲并没有离去,也没有老,甚至没有死,死的似乎是另一个世俗世界里的张爱玲,真正的张爱玲仍然一袭艳丽古怪的旗袍,妖冶张扬地款步在上海滩上,依然行为乖戾、率性而为、特立独行、大红大紫。对大多数人来说,张爱玲永远活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滩上,与炎樱、苏青、姑姑,也许还有胡兰成等人混迹在一起,定格在十里洋场。老去的是岁月,变化的是人世,不朽的却是张爱玲。这个叫着一个连她自己都觉得十分恶俗的名字的女人。张爱玲只是中途退场而已,她并没有离去,她活着,就活在她的作品里。张爱玲就是她的作品,她的作品也就是张爱玲,二者合而为一。

  张爱玲出名的是她的小说,在寻常读者眼中,印象最深的自然也是她的小说。提到张爱玲,人们几乎本能地想起《金锁记》、《沉屑香——第一炉香》、《十八春》、《小艾》等等张氏脍炙人口的小说。其实与她的小说相比,张爱玲的散文也别具一格,另有一番风味。张爱玲的散文没有什么宏大题材,也没有什么高深的思想和道德说教,记录的只是她身边的琐事,情调一如她的小说。她写童年,写父母,写弟弟,写朋友,谈音乐、绘画、艺术、写作,以及她经历的身边琐事,这些组成了张爱玲真实的人生,生动而琐碎,细腻而逼真。张氏出身名门,家境优裕,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艺术熏陶,天资聪颖。但童年生活并不幸福,父母离异,父亲再娶,家庭冲突不断,因为叛逆,父亲甚至置病中的她生死于不顾,她唯一的亲人只有姑姑。人生的酸辛她甚至比寻常人领略的更多更深,这也就是为什么她能对人生有那么透彻的感悟。这些构成了她散文的基调。张爱玲的高明之处在于她总是能从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从琐碎处发现人生的诗意,从寻常小事领略到人生的真实与无奈。她是那种少年老的作家,一部分来自她的人生经历,另一部分来自她超人的感悟。她的艺术触角远比他人敏感细腻,表现力也惊人的老道,观察力精细而深刻,常常道人之所未道。她在轻描淡写中把那些在寻常人看来毫无意义的身边琐事写得妙趣横生,并让读者看到这些俗事背后的人生真义。在她看来,真实的人生并没有多少大事,人生就是由这些小事琐事组成的。她甚至远比一般人更能享受这些人生琐事,而这些人生琐事却成就了她的艺术。因了她笔下的这些小事琐事,我们感到亲切而真实,与作者也亲近起来,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寻常人,每天经历的也都做做寻常小事,这就是我们的人生。她不教导,也不批判,她欣赏,享受,参与,这也许就是我们喜欢她的理由。

  张爱玲三岁时能背唐诗,七岁时写小说,对音乐美术有很高的造诣,却不谙世事。她自己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正是这些乖僻的缺点造就了现代文坛上一个风格独特常读常新的作家。

  这本《流言私语》收录了张爱玲最具代表性最优秀的散文篇什,可以说是她小说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如果说张氏的小说为我们打开了张爱玲想象世界的一扇门,那么她的散文则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张爱玲真实世界的一扇窗。它让我们能更真实地抵达张爱玲和她的世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