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艺术大盗另类窃贼,愚蠢还是聪明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0日15:48 中国新闻网 | |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他们不是艺术鉴定专家,也不是有着通天本事的神秘商人” 12月15日,深夜,伦敦北区的一家博物馆门口。一辆红色平板大卡车,一台旧式起重机,三个神秘男子,在将重达2.5吨巨大的亨利·摩尔的铜雕塑吊走后,消失得无影无踪。 “难道疯了?”他们说。 英国警方语出惊人,“盗贼们真是越来越聪明了,他们看重的可能就是雕塑的报废价值,而非艺术价值。”这番话令亨利·摩尔基金会更加忐忑不安,他们立刻开出10万英镑的酬金,希望能换得雕像安全而归。 “他们很可能已经把雕像熔化,当成废品处理掉了。”英国有媒体猜测道。 艺术大盗 多数还是偷易不偷贵 “他们太清楚贪图钱财是怎样的下场。”负责亨利·摩尔事件的首席侦探理查德·哈本向媒体解释。1994年,帕尔·恩格盗取《呐喊》后得意洋洋,向蒙克博物馆索要70万英镑的赎金,结果被乔装的警察当场抓获;2000年,一群带着冲锋枪的盗匪进入瑞典国立博物馆,抢走两幅雷诺阿、一幅伦勃朗的作品,他们最终没有逃脱六个半月的监狱生活几个月后,装扮作收藏家的警察逮捕了这几个当时乘坐快艇逃窜的犯罪分子…… 的确,追溯艺术品偷盗的历史可以发现,历史上从来没有形成过明确的偷盗艺术品市场,想要把一件有名的被盗作品卖掉,才是真正的“艺术难题”。因为“没有一位收藏家愿意买一些他们不能够展示的艺术品”办公室设在荷兰的博物馆安全联合会的CEO唐·克里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而随着“遗失艺术品登记制度”的完善以及拍卖程序的规范,被盗艺术品根本少有机会浮出水面,更不用说那些妇孺皆知的绝世佳作了。ALR(全世界最大的遗失艺术品登记组织)的执行主席约林·拉德克立弗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如何计算风险和利润,这是小偷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风险成本的计算中,小偷更喜欢轻便、易拿、难于辨认和容易出手的作品。除油画、雕塑外,地图、银器等小件物品也是他们的目标。”约林·拉德克立弗说,“而安全措施差的私人住宅、画廊、古董店和教堂更是容易得手。” 据FBI最新资料显示,如今艺术品盗窃已经遍布世界,全球因艺术品被盗而造成的损失已经上升到60亿美元。从波士顿到巴格达,凡是有艺术品的地方必有大盗小贼的出没。目前,尽管FBI已经建立专门的八人小组,专门抓捕形形色色的艺术大盗,但是艺术品偷盗仍然屡见不鲜。就在不久前FBI公布全球十大失窃艺术品名单后不久,一群加州小偷进入加州棕榈沙漠市的现代艺术大师精品画廊,盗走了毕加索和夏加尔的两幅版画,他们放过了那些更大更贵重的作品。 盗贼们这种“偷易不偷贵”的趋势,使得安全措施问题显得尤其重要。据“艺术品失窃登记处(The Art Loss Register)”粗略估计,54%的艺术品丢失发生在私人家庭;博物馆和画廊总共占24%。 “如果你拥有一件宝贝,我劝你最好把它放在所有人都不知道的地方,即便是最亲密的朋友,也不要告诉。” 博物馆安全联合会的CEO唐开玩笑道,“但如果是博物馆,还是增加警卫吧。因为你的职责就是把最珍贵的东西展示给世人。光靠高科技技术还是不够。” 对于欧洲大多数资金短缺的小博物馆而言,增加人手仍是负担。而且“谁喜欢在一个站满了荷枪实弹警卫的博物馆里参观呢?”唐充满忧虑地说。 失窃后的亨利·摩尔基金会也表示要重新考量自己的安全体系,但目前,他们一门心思想的还是如何让雕像早日归来,“10万英镑是3000英镑的多少倍呢?如果他们把它熔化当作废铁卖掉,顶多也就值3000英镑。可这太荒谬了。”亨利·摩尔基金会对此心绪复杂,虽然他们也不得不承认“出手3000英镑的废铁才是最安全的”。 另类窃贼:为了艺术的大盗 尽管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但是在西方,像亨利·摩尔雕塑这样既非出自艺术价值考虑,又专找不易得手也难出手的大件艺术品进行偷盗的现象开始增多。盗贼们夸张、滑稽、漫画式的大手笔和令人费解的作案动机,让人们开始重新咀嚼“艺术大盗”这一神秘形象的新定义。 唐·克里默非常冷静地告诉本刊记者:(把艺术品当废品处理)没什么奇特的。所有的盗贼为的都是钱。唐说,去年在乌克兰有人竟从铁道博物馆偷走了火车头,而同年,整整一个铁桥也不翼而飞。至于雕塑被盗,更是家常便饭,时有发生了。 “不过不要被愚弄了,他们不是艺术鉴定专家,也不是有着通天本事的神秘商人。”一个多年从事艺术品犯罪心理研究的专家在自己的博客上这样写道。据ALR透露,绝大部分的偷盗者是受金钱的诱惑,而非真的出自对于艺术的热爱。这位专家认为三名亨利·摩尔窃贼也是如此。约林·拉德克立弗在《艺术犯罪: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中认为,“事实上,在数不清被擒的盗贼中,只有三个人没有将艺术品转售的意图。” 法国人斯蒂芬·布赖特韦泽是这三人中最特别的一位。今年37岁的他,曾在7年间足迹遍布欧洲六国的画廊、古董店、拍卖所、博物馆和教堂,共盗取价值超过数百万英镑的艺术品239件。“我有自己的审美趣味,我只喜欢那种能给人以蓝色天空般感觉的艺术品。不管它们是不是名画,不管它们价值多少,真正吸引我的是画的内在美。”2005年1月,面对瑞士法庭的再度审判时,这个有强烈自恋倾向的“绅士大盗”,还在用他会说话的蓝眼睛讲述自己的艺术情结。 “他本来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鉴定家,但不幸的是走了另外一条路。”法国某博物馆文物修复专家这样评价他。2001年被捕时法官宽恕了他,只判了他4年有期徒刑。但他除了对他母亲因“毁坏罪”同样面临审判抱有遗憾,斯蒂芬对自己的行为似乎并无悔意。他的妈妈将面临18个月的刑期生活因为她为“惩罚自己儿子所犯下的罪行”,将大量盗取的艺术品扔进莱茵河和垃圾站。至今,只有112件被警方找回,并很难修复。 “斯蒂芬·布赖特韦泽必将载入史册,不是因为他盗取的数量之多,而是因为他母亲对于艺术品的毁坏,可谓空前绝后。”法国抵制艺术品盗窃活动中心主任说。但崇尚艺术激情的斯蒂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瑞士监狱的日子里,他还不恋恋不忘那些博物馆,并在小纸片上写下它们的名字。他说:我不得不承认,如果有机会,我还是会去偷的。而就在被引渡回法国后不久,他还一本正经地抱怨说,“我更喜欢瑞士的监狱,因为那里的狱友都是高层次的银行家、商业领袖,我和他们比较有共同语言。” 如果要写一部讽刺性的艺术盗窃史,浓重的铜臭味中,斯蒂芬的艺术热情算是其中的一点另类空气。而1911年,因为盲目的爱国心前往卢浮宫,偷取《蒙娜丽莎》的意大利人文斯·佩鲁贾也算异类的一员,至于不久前,割下罗马广场上蜜蜂雕塑头颅的那一位,究竟是出自艺术爱好,还是恶作剧之心,就不得而知了…… (实习生熊鄢雁对此文亦有贡献)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张炫 戴婧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