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占领校园阵地 校园里传唱“绿色”童谣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2日00:00 东南早报

  选题执行/黄艺芬陈明华

  □核心提示

  “绿色”童谣

  “绿色”童谣在南安西峰小学传唱。

  两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西峰小学的教师发现学生间流传着一些不健康的歌谣。

  “这些属于‘灰色’歌谣,对学生身心健康不利。”一些老师担忧,这些“灰色”歌谣会误导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咋办?

  为防止这些“灰色”歌谣对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学校商量了一个办法——创作一批内容丰富健康、形式活泼多样、儿童乐于传唱的新童谣,占领学校的文化阵地。于是,该校每周开设童谣课,教学生们创作童谣。如此,激活了学生的童谣创作欲,一首首童谣,像鲜花一样在校园里绽放,一个个小小“童谣家”崭露头角。

  “这些童谣在学校广为传唱,让学生们在欢快的活动中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用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滋养孩子美好的心灵。”校长洪振添说。

  1月18日上午,小雨初歇。

  坐落在南安英都镇球山的西峰小学迎来本学期的最后一阵喧哗,8时30分,全校师生聚在操场上开闭学仪式。

  在学校操场旁的黑板前,洪生池正站在板凳上,踮着脚,握着粉笔抄写本学期最后一期校园黑板报。这期黑板报的内容是同学们编写出来的南安特产童谣。写完最后一个字,小洪跳下板凳,匆匆站到队伍中听校长洪振添跟同学们的讲话。校长布置的寒假作业是,每个同学编写5首童谣。

  小小“童谣家”

  “天黑黑,要下雨;蚂蚁搬家蛇过道;青蛙光叫挺大肚;蜻蜓举旗喊辛苦;蚊子唱歌不用谱;举锄头修水路,抗旱引水入水库。”12岁的洪慧敏背着双手,摇头晃脑地唱着自己编写的童谣。

  听到这首童谣,读者脑中想必也浮起了另一首《天乌乌》:天乌乌,要下雨;咱公举锄头去挖芋;……咱公要煮咸,咱妈要煮淡;两人相打打破鼎……

  洪慧敏的语文老师洪自来告诉记者,小慧敏听到村里人哼唱后面的这首童谣,就根据自己平时看到的动物们在下雨前的表现,做了改编,还是用闽南语哼唱。洪老师说,这一改编就成了一首气象歌了。

  不过,我们还得知,这首气象歌只是小慧敏编写的众多童谣之一。她是英都镇西峰小学五年级学生,自2005年2月份她已经陆陆续续编写了数十首绿色童谣。她的哥哥洪生池同样是西峰小学五年级学生,他也是班级中公认的编写童谣高手。此外,他们身边的同学们也有不少是能编会唱的小小“童谣家”。

  这些小小“童谣家”都是在西峰小学开展“绿色童谣”活动中脱颖而出的。

  拒绝“灰色”歌谣

  提起“绿色”童谣,就得先从“灰色”歌谣说起。

  2004年下半年,洪自来老师发现班上的学生在传唱一些“灰色”歌谣。

  “‘灰色’歌谣是指那些对学生身心健康不利的歌谣,有的还助长了他们本不该有的不良习气。”洪自来说,他听到学生们传唱古诗词版的童谣,“比如他们把唐代诗人李白的古诗《望庐山瀑布》改成:日照香炉烤鸭店,鸡鸭鱼肉在眼前,口水流得三千尺,一摸口袋没带钱。”洪老师跟学生们一了解,原来是附近的中学生教给他们的,还有其他不健康的唱词如“读书哭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不如加入黑社会,有的吃,有的睡……”“书包最重的人是我,作业最多的人是我,每天起得最早的人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还是我……”等等。

  五年级二班的洪炳青同学也从上中学的哥哥那里学了一首“灰色”诗。“我哥哥教过我一首诗,《示儿》:死了婴儿洪七公,但悲不见老顽童。黄师北定中原日,家祭不忘告乃翁。”

  校长洪振添也发现了这个现象。老师们开始担忧,这些“灰色”歌谣会误导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创作“绿色”童谣

  “2005年春北京推出新童谣传唱活动后,要求各地向北京学习,并把健康童谣唱响校园作为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洪校长也和学校老师商量出了办法———创作一批内容丰富健康、形式活泼多样、儿童乐于传唱的新童谣,占领学校的文化阵地。

  “学校每周开设童谣课,教学生们创作童谣。”洪自来老师说,这门课不是教育部门设置的课程,没有教材,学校就利用信息课、活动课,先由老师创作一些童谣作为范文,告诉他们童谣的规格如字数、押韵等,让学生接触、学习创作童谣。

  洪老师带我们来到五年级二班的教室。学生们正在唧唧喳喳地说话。

  “你们谁会写童谣吗?”记者问同学们。

  “我会写。”坐在第二排第一张课桌的女生洪炳青站了起来。

  “她可会写了,读的也好听呢。”旁边的同学也大声说。

  “读书趣事多,装满筐和箩;大家听我说,不分你和我……”炳青的朗诵声清脆响亮。

  “上课的时候,老师会给我们布置一个题目,然后四个人一组,写一首童谣。”学会写童谣之后,洪炳青同学说起自己创作童谣可来劲了,她写的童谣经常受到老师表扬,同学们都很羡慕她。“有一次老师让我们写遵守交通规则,他告诉我们走路要靠边、看到红灯要停、绿灯才能过马路。”

  洪炳青和其他三个小伙伴根据老师说的内容,各自写了一首童谣。看看谁的最好,就以谁的童谣为主,大家想点子,把那首童谣改得更好。遇到不懂的词语,就把自己想说的意思告诉老师,请教老师应该用什么词语比较准确。最后,四个小伙伴一起把童谣交给老师,由老师为他们修改。写得好的童谣,老师会让学生们抄在黑板上,大家一起朗诵。

  “现在,我回家就把自己写的童谣念给哥哥听,写得好他也会夸我,写不好的他就帮我改。”洪炳青对自己会写童谣感到很自豪。

  为鼓励学生们创作童谣,拓展他们的题材范围,老师们又结合各种活动,让学生以活动为主题创作童谣。比如每期的黑板报,只要老师定个主题———环保、交通、小学生行为规范等等,学生们就创作童谣,把自己写的抄在黑板上。每周老师还会选定一个主题,带学生通过学习、实践等方式体验,然后让孩子们编成歌谣。有时,老师就带上学生到野外实践,让他们有了切身体验,再回来创作。以环保为题时,洪自来老师就带了学生到村里的小溪边,跟他们讲小溪的故事。

  十分钟完成一首童谣

  “他们接受童谣比较快,现在大多数同学都会编写童谣。”五年一班班主任洪自来自豪地说,这些孩子都很聪明。

  “你能用十二生肖写首童谣吗?”记者问坐在最后一排第一张课桌的洪礼刚。

  “能。”说写就写,小礼刚想了想拿笔就写。看到他在写童谣,周围的同学纷纷围了过来,探着小脑袋,不时指指点点:“这个不押韵、要换一个字。”十多分钟后,在大伙唧唧喳喳的讨论声中,小礼刚的“十二生肖歌”也作好了:

  鼠吃粮食牛吃草,山羊草原咩咩叫,老虎称霸兔怕它,传说飞龙满天转,蛇在田里伸懒腰,蒙古小马像火箭,调皮小猴上下找,公鸡早上喔喔叫,小狗看门本领好,小猪吃饱就睡觉,十二生肖真奇妙,我们定要保护好。

  小礼刚把写好的“十二生肖歌”交给洪自来老师修改。旁边,女生洪美需的“十二月歌”也出炉了:“正月新春舞龙灯,二月郊外放风筝,三月杨柳舞春风,四月牡丹花儿红,五月端午去赛龙,六月荷花满池塘,七月织女会牛郎,八月桂花遍地香,九月登高过重阳,十月满园橘子黄,冬月大雪压青松,腊月梅花傲冰霜。”

  “好,这个编得不错。”见到小美需的“十二月歌”,洪自来笑了。又念了一遍后,洪老师笑眯眯地向记者推荐:“看看,比那个好。”当记者在看这首歌谣时,洪老师找来纸笔,将“十二月歌”抄了下来,“再修改一下,就可以收录到我们将要出版的绿色童谣集中。”

  一边跳绳一边唱

  “她是我们班第一个写童谣的,”小美需指着班长洪炳青说,她写得很好。

  洪炳青是个性格开朗、活泼的小女孩,这个期末她获得了两张奖状。平时喜欢跳绳的她和同学们一起编出了一首“跳绳谣”,脚下跳着绳,嘴里唱着“跳绳谣”,很是动听。

  “一根绳。两人摇;你来跳,我来跳;摇下来,像小船;摇上去,像小桥……”

  “很羡慕他们。”班里一名小男孩说,自己也喜欢编写童谣,但总是编不好,他只好等同学编出一首首歌谣后,再把好听的歌谣背诵起来。

  洪校长说,学校自从开展征集绿色童谣活动至今,共收到学生几百篇文稿,并通过评选,把学生获奖的作品通过精心修改。“学校不是把学生的作品仅仅当成是一种练笔,而是将这些童谣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拍手谣’、‘跳跳绳’、‘对对唱’等游戏形式为载体,在学校广为传唱,让学生们在欢快的活动中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用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滋养孩子美好的心灵。”

  学生做童谣“选编”

  洪生池拿着一册笔记本说:“这是我编写的童谣集。”这册笔记本封面名为“300字短作文选编”,编写注明为洪生池,西峰小学出版社出版。

  生池编的这本作文书是一本蓝色硬皮记事本,封面、目录一应俱全。《选编》里面收录了部分小生池自己编写的童谣和一些摘选的作文、优美词语。

  “这本书快编好了。”生池翻了翻,就剩下几张空白页了。

  这样的书,小惠敏也有一本。在说编书的感受时,兄妹俩异口同声地说:“累。”据他俩介绍,他们的书每张除了端正地写上字外,还要画花边,画背景。

  “编一面纸大概要一个多小时。”小生池说最让他头痛的是画花边,“最怕画这个。”

  自己编写童谣以后,生池发现自己的作文水平提高了,积累了不少优美的词句,也学会了很多课外知识,写作文的时候想像的东西多了,词汇更丰富了。

  唱童谣学知识

  看到童谣受到学生的喜爱,洪秀娥老师就想着,利用童谣来教学生学科学,也是不错的方法。

  童谣浅显易懂,反映儿童的生活情趣,它清新活泼、童趣盎然,适合儿童传唱,如果能够巧妙运用一些童谣辅助教学,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而且能收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寻访小动物》时,洪秀娥先教给学生关于青蛙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后,便把童谣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我试着让学生根据青蛙的叫声自己编童谣,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他们编出了第一句童谣:‘小青蛙,呱呱呱。’”洪老师接着编出第二句“水里游,岸上跳”,然后问大家,青蛙吃什么?让学生观察了图片,洪老师引导他们编出一句童谣来回答:“吃害虫,保庄稼。”接着,洪老师问同学们:“青蛙吃害虫,保护庄稼,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呢?”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编出了第四句童谣:“人人都要保护它。”

  学校要出童谣集

  如今,一旦发现学生创作的好童谣,洪自来等老师就把它们收集起来,准备出版绿色童谣集续册。与以往学校出版的童谣集不同,这本童谣集里所有的童谣都是西峰小学师生的原创作品。

  “已经收集了四五十首,”西峰小学校长洪振添说,学校自2005年初将绿色童谣引入校本课程后,师生的作品很多,为了让好的童谣流传开,让更多的学生学习,学校决定将一年来,师生们好的作品收集起来,出本小集子。

  “要收集一两百首吧。”这也是学校在寒假作业上要求每个学生寒假期间编写5首童谣的原因。

  之前,为配合“绿色童谣”深入开展,学校已组织老师

  利用假期、节假日选编较好的童谣近百首,把收集的学生创作的童谣归类,认真编辑整理,按照爱国礼仪篇、学习守纪篇、校园环保篇、生活卫生篇、行为规范篇和综合篇等六大类编成《西峰小学“绿色童谣”汇编》册子。

  声音

  传统童谣更具生命力

  □陈日升(泉州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研究会会长)

  学校这一做法实际上就是为了和“灰色”童谣争夺青少年的文化阵地。

  从学校开展的成果来看,效果还不错,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创作热情。

  如果从童谣的生命力来说,我比较提倡恢复、发掘传统童谣,整理传统童谣,加以改造,在千家万户流传。

  学生以普通话创作的童谣可能局限于学校的教学范围,且新童谣如果没有用心编写,要孩子记住并得以流传,深入千家万户是比较有难度的。

  与普通话创作的新童谣相比,传统童谣、闽南方言的童谣更有生命力,传统童谣没有很深的含义,生动活泼,符合孩子稚幼的思想,行文上下没有严格的联系逻辑,而且双声、押韵的特点对于帮助孩子学说话有很大的好处。

  不求多但求精

  □王鼎南(《闽台歌谣》顾问,泉州市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

  传统童谣采取歌谣体,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民间语言,采用比喻等修辞,描写的事物十分形象,合韵,念起来顺口,因此很受欢迎,很有生命力。

  学校要鼓励学生创作童谣,应注重质量,不求多但求精。传统童谣流传下来的也不多,新童谣若想流传久远,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创作高质量的作品,一定要有童心童趣。老师不能纯粹用成人的眼光去评价学生作品的好坏,而要以儿童的心态来看作品,不求作品有多大的深意,不讲空泛的大道理,要与学生的年龄、心态、生活环境相结合。因此,童谣创作必须有针对性,各个年级的学生创作的童谣内容、要求都不能相同,低年级、高年级有各自的标准。各年级评选出来的优秀作品,则通过朗诵会、编成歌曲在学生中传唱,促进作品的广泛流传和深入童心。结合童谣开展教学

  □李尚生(泉州师范学院小学教育系主任)

  用创作新童谣的方式抵制社会上的庸俗、不健康歌谣,这种做法很好。

  至于新童谣的创作,还可以拓展到其他学科。童谣创作不仅体现在语文课,孩子们喜欢童谣这种形式,各学科的老师可以利用童谣来帮助学生掌握各种知识,自然科学、体育活动等都可以结合童谣开展教学。

  另外,老师还可以利用闽南地区的特有童谣来开展教学。小学生在入学以前,可能听过其他人念方言童谣。入学后,学生主要是学习书面语,因此老师们可以开发这些方言童谣,将其翻译成普通话,可以教孩子懂得童谣里的知识,也让他们认字。这样,就让方言童谣的文化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学生们借鉴学习方言童谣,对他们的创作和语言的发展也很有好处。

  活跃了校园文化

  □尤进兴(南安市教育局政教科科长)

  我在教育系统工作30多年了。学生编写童谣,吟唱自己创作的童谣,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看到。我感到他们这种形式很新颖,很有创意。学生创作的童谣很贴近实际生活,充满童真,琅琅上口。这对于活跃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2005年南安市学校德育工作会议上,西峰小学的“绿色童谣”作为德育工作的典型在会上进行介绍,我们希望其他学校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以“绿色童谣”为德育工作的载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健康思想和良好的行为规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