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藏中成长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2日00:00 东南早报 | |
□早报记者曹燮 “收藏是一种文化,不是出于名利,更不在乎能挣多少钱。”吴绶育说,“而是在于收藏过程中学到了什么,个人的修养和文化品位是否得到了提升。” 58岁的吴绶育家住晋江池店,出生于当地的书香门第。曾祖父吴鲁是清朝文状元, 小时候,吴绶育住在“五马拖车”式府第式结构的状元第。天井遍植兰草,客厅两侧,摆着几对靠背镶嵌大理石的红木太师椅,还有一些酸枝木茶几。中堂悬挂着五尺大幅古代名家书画,书画前面的楠木香案上摆着一对清代青花双耳龙纹大花瓶。大厅两边的合抱大的木柱上悬挂着一块块牌匾。书房的博古架上瓷器、玉石和一些古玩琳琅满目。整个家庭氛围让他感到特别儒雅。因此,吴绶育也就对字画、红木家具、瓷器特别感兴趣,他的家因此也几乎成为这些东西的小小“博物馆”。 当地一些文人雅士与吴绶育的父亲、叔伯频繁地谈诗论画,父亲和叔祖父经常在书房中交流书画艺术。吴绶育自幼便在他们跟前当“书童”,帮忙研墨、割纸、牵纸,同时也用心观察他们写字,包括他们写字时一丝不苟的态度。当时他觉得好奇,不理解是什么吸引着他们,对写字画画怀有那么浓厚的兴趣。尤其到了年关或者大年初一时,父亲和叔祖父都要将平时秘不示人的名家字画从箱柜的布袋中取出,然后小心地悬挂在墙上,进行欣赏品评。时间仅限三天,到大年初三晚上,就要准时收起深藏着。如此一直持续多年,仿佛成了他们家雷打不动的规矩。当时上辈们那种悠然怡然的神情至今让他难以忘怀。 文革时,学校不开课了,吴绶育辍学回家。“破四旧封资修”时,他的父亲和叔祖父被当成了“牛鬼蛇神”,成天挨批受整。吴绶育也被关进了村里的牛棚中。他的父辈们为了保住那些珍贵文物,遭遇了不少磨难。尽管东藏了一点,西藏了一些,但还是有大量的字画被查抄,有些则被扔进熊熊大火中,化为灰烬;有些则被懂行的人收藏起来。家传的数百件文物就这样大部分散失了。 吴绶育称,在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那些流失的文物已经无法挽回,但他手中所收藏的文物他要尽可能地收藏下去。他通过那些收藏品,学到不少知识,他对藏品更加看重的是那背后的社会、历史、人文及收藏主人的命运和流传的认知,使人认识到收藏品不仅有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它的历史价值、考古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吴绶育认为,他从事收藏是带有一种抢救性质的。每一件收藏品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收藏品与主人的命运相互依存,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元素和精神内涵,同时也折射出主人对艺术的美学追求,好的收藏品带给人的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美的享受,从这个角度可以说一些好的艺术品是很难用“价值”两个字衡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