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在收藏中成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2日00:00 东南早报

  □早报记者曹燮

  “收藏是一种文化,不是出于名利,更不在乎能挣多少钱。”吴绶育说,“而是在于收藏过程中学到了什么,个人的修养和文化品位是否得到了提升。”

  58岁的吴绶育家住晋江池店,出生于当地的书香门第。曾祖父吴鲁是清朝文状元,
祖父、叔祖父、父亲都是当地的文化人,人人皆能写一手好字。吴先生也不例外,他自幼受到家庭熏陶,写得一手好字。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练毛笔书法。画案前摆着一方明代大端砚,古朴大方的砚面足有盈尺,书房墨香弥漫。

  小时候,吴绶育住在“五马拖车”式府第式结构的

状元第。天井遍植兰草,
客厅
两侧,摆着几对靠背镶嵌大理石的红木太师椅,还有一些酸枝木茶几。中堂悬挂着五尺大幅古代名家书画,书画前面的楠木香案上摆着一对清代青花双耳龙纹大花瓶。大厅两边的合抱大的木柱上悬挂着一块块牌匾。书房的博古架上
瓷器
、玉石和一些古玩琳琅满目。整个家庭氛围让他感到特别儒雅。因此,吴绶育也就对字画、红木家具、瓷器特别感兴趣,他的家因此也几乎成为这些东西的小小“博物馆”。

  当地一些文人雅士与吴绶育的父亲、叔伯频繁地谈诗论画,父亲和叔祖父经常在书房中交流书画艺术。吴绶育自幼便在他们跟前当“书童”,帮忙研墨、割纸、牵纸,同时也用心观察他们写字,包括他们写字时一丝不苟的态度。当时他觉得好奇,不理解是什么吸引着他们,对写字画画怀有那么浓厚的兴趣。尤其到了年关或者大年初一时,父亲和叔祖父都要将平时秘不示人的名家字画从箱柜的布袋中取出,然后小心地悬挂在墙上,进行欣赏品评。时间仅限三天,到大年初三晚上,就要准时收起深藏着。如此一直持续多年,仿佛成了他们家雷打不动的规矩。当时上辈们那种悠然怡然的神情至今让他难以忘怀。

  文革时,学校不开课了,吴绶育辍学回家。“破四旧封资修”时,他的父亲和叔祖父被当成了“牛鬼蛇神”,成天挨批受整。吴绶育也被关进了村里的牛棚中。他的父辈们为了保住那些珍贵文物,遭遇了不少磨难。尽管东藏了一点,西藏了一些,但还是有大量的字画被查抄,有些则被扔进熊熊大火中,化为灰烬;有些则被懂行的人收藏起来。家传的数百件文物就这样大部分散失了。

  吴绶育称,在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那些流失的文物已经无法挽回,但他手中所收藏的文物他要尽可能地收藏下去。他通过那些收藏品,学到不少知识,他对藏品更加看重的是那背后的社会、历史、人文及收藏主人的命运和流传的认知,使人认识到收藏品不仅有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它的历史价值、考古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吴绶育认为,他从事收藏是带有一种抢救性质的。每一件收藏品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收藏品与主人的命运相互依存,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元素和精神内涵,同时也折射出主人对艺术的美学追求,好的收藏品带给人的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美的享受,从这个角度可以说一些好的艺术品是很难用“价值”两个字衡量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