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解读“中国版黄禹锡”的一个细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2日00:05 红网

  四川大学教授丘小庆反击网络上称他为“中国版黄禹锡”的指控。他称“这是明目张胆地对中国科学家的侮辱和中伤”。而引发事端的一封质疑其发表于《自然•生物技术》的论文涉嫌造假的公开信,被他逐点批驳。(《南方周末》2006年1月20日)

  中国版的“黄禹锡事件”,争论的程度虽谈不上唇枪舌战,却也够硝烟弥漫了。此事最好的解决办法,套用《焦点访谈》的片头语,便是“用事实说话”。究竟是洗刷丘教授
的清白,还是验证揭丑者的预言,科学界自有定论,我们不管耐住性子,静观其变就是。

  不过,《南方周末》的这篇报道中,有一个细节,颇具戏剧性。2003年,丘小庆教授完成论文《一种作为新型靶向性、特异性抗生素的杀菌工程多肽》,寄往美国《自然•生物技术》杂志时,该论文一共署名18位作者,包括现在要求撤销署名的四川新泰克公司的左俊勇、杨莉、周雨祺、王海云,以及四川省抗菌素工业研究所的张淑华和欧真容,以及华西临床医学院的部分院领导、实验室部分人员。

  对此,丘小庆教授解释说,“为了尊重大家的劳动,虽然有些人甚至连基本的生物知识都不懂,但只要来帮着做实验,给过意见,就都署了名。”

  “连基本的生物知识都不懂”的人,其名字也能出现在世界级顶尖学术杂志上,确实有点匪夷所思。除丘教授之外的17位“作者”中,究竟是哪些人是生物学的门外汉?是现在“反水”揭短的左俊勇等人,是出具针对丘教授论文数据有假的实验报告的鉴定人张淑华和她的同事,还是丘教授所在单位的“部分院领导”们?借着“中国版黄禹锡事件”,不妨澄清一下。科学研究虽然离不开单位和同事的支持,但核心贡献者还是某个科学家。其他跟着借光的“准作者”,不但不能给中国增光,反而在让中国蒙羞。这些“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语)的伪作者们,和《诗经•硕鼠》中所诗人所痛斥的那些不劳而获的“硕鼠”,有何两样?这些挂名作者,不仅不劳而获,而且沽名钓誉,利用在《自然•生物技术》上署名第N位作者的名义,可以申报科研成果,可以评审职称,可以申请博导资格。现在,丘教授“有难”了,这些作者该怎么办?是不懂装懂的支持,还是实事求是地坦白自己,不只是个学术道德的问题,更是做人的基本准则问题。

  客观地说,时下的科研成果中,挂名作者占据了相当的比例。学界风气不正,有学者脊梁骨不硬的原因,更有其他原因。我想,丘教授当初在思忖如何署名时,肯定考虑了许久。给“连基本的生物知识都不懂”的领导署名,有献媚的成分在内,也有无可奈何的原因。比如说,挂上领导的名字好办事,好申请科研经费,便于自己开展研究工作。

  “中国版黄禹锡事件”,该让那些挂名作者有所反省了,不劳而获的署名固然痛快,一旦遇到麻烦,煎熬的滋味大约也不太好受。

  (稿源:红网)

  (作者:刘海明)

  (编辑:实习生:万晓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