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活动的宣传意义大于研究意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2日07:46 东方早报

  早报记者 田青瑶责任编辑 方梅兰

  昨天开始,国内首个媒介素养的实验以24名中学生一周离网离视的形式展开。早报专访了本次活动的负责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媒介素养研究网站副主编张志安。

  早报:为什么选择寒假这个时候开始试验,各方面条件成熟了吗?

  张志安:上海在2004年12月召开了“青少年与媒体”的论坛,针对公众尤其青少年推行媒介素养教育非常紧迫。

  另外,在这么一个特别的时机(寒假),让大家来更多地知道这么一个概念———媒介素养。

  早报:为什么选择从离网离视开始?

  张志安:在进行专业研究的同时,特别需要观念普及。所以,我们得组织一些既能够促进研究有能吸引眼球的活动。

  早报:怎么判断参与者真正离网离视呢?全靠自觉还是家长的监督?

  张志安:我觉得这次活动更应该当成一次富有自我启发意义和具有观察研究价值的活动。我们当然希望家长来监督孩子的“离网离视”行为。因此,我在设计《活动日志》时,特地增加了一个项目,需要家长填写观察和监督孩子的感受。

  早报:怎么理解观察研究价值?

  张志安:自我启发的意义就是,并非让青少年真的告别网络和电视,那既不可能,也完全不应该。只是短暂离开电视和网络,反思自己以往的媒介使用习惯。

  早报:哪些会影响结果或科学性?

  张志安:一是参加者是否如实填写《活动日志》,必须保证真实。二是我们希望结束活动后,他们继续写一周的日志和感受。此外,有可能的话,我们还将对跟踪观察半年乃至一年。只有通过比较才有更科学的结论。

  早报:跟踪调查什么指标?

  张志安:他们的媒介使用是否改变。

  早报:如何选择参与者?

  张志安:《报名表》有简要的媒介使用习惯调查。基本上,我们偏向于有相当程度的电视和网络使用习惯的学生,半小时以上,多则2小时,甚至3小时。分组基本上是随机的,但考虑了年级分布。

  早报:能不能举个缺乏媒介素养的例子,方便读者理解这个概念。

  张志安:孩子的媒介素养体现在家长是否帮助他们理解媒介中的一些信息。前不久,5岁的吉林小孩瑶瑶因模仿电视剧中上吊镜头,结果不幸身亡,就是个挺极端的个案。

  早报:有针对青年白领的活动吗?

  张志安:接下来,我们主要针对上海的公众,如外来务工人员和白领等举办媒介素养的讲座和培训活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