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破解玉器制造之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2日09:06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我国玉的可考历史比较悠久,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先民以玉创造了一个时代,喇家遗址出土的众多玉器就说明了这一点。然而,齐家文化玉器的艺术创作,在历史长河中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于距今约3800年前突然莫名其妙销声匿迹,给后人留下千古之谜。

  当三江源头的先民凭借智慧和勇气逐渐定居于丘陵平地的时候,他们制造的工具和

武器的水平已经大大提高,表达自己心态和精神的作品也更加丰富。石之美者———玉就在这个时候被发现并开始利用。可是,许多年来,先民制造玉器的过程成了一个永远也无法破解的谜团。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年代里,手中没有任何金属制品的原始部落人群是用什么样的一种制作工具创造了草原文明,在坚硬的玉器上那些光滑的圆孔是怎样磨制出来的?当王郡辉收藏的3件看似普通却暗藏无穷奥秘的史前玉器展现在考古学者面前的时候,这一问题仿佛有了一点答案,玉斧上“加工半成品”图形是神秘管状物制作玉器的痕迹,还是一种难以破解的宗教符号?

  3件看似普通却暗藏无穷奥秘的史前玉器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史前玉斧上一个神秘的图形引起了考古学者的注意;

  在那个没有金属制品的岁月里,青藏高原的先民用什么工具在加工这些精美的玉器?

  那个未知的“半成品”图形是制作史前玉器的‘原始砣机’留下的痕迹?

  中国最早的“玉”字出现于甲骨文中,由此赋予了玉器神秘的含义。《诗经》中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说。可见,玉被赋予了特有的内涵。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柳春诚同志多年来从事青海地方文物研究,“郭里木棺板彩绘”是其独创的手法,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对于这3件玉器,他向记者一一做了解答,并且解读了玉斧上那个神秘的符号。

  “与喇家遗址F27

  出土玉环的玉质类似”

  在新石器时期,青藏高原的先民将原始农业、养殖业、制陶、制骨、制玉等手工业推进到了很高的水平。与此同时,社会组织结构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缕缕文明的曙光照亮了远方的地平线。

  说到玉的来历,柳春诚说:“远古时代还没有探矿采掘一说,所以,原始人类利用的玉料都是来自于地表。玉石暴露在地表之上,随着自然界的风和雨等物理因素运动的作用,破碎的矿石迁徙到河床之中,人类最初认识玉就是从河石那里开始的。这3件玉器浑圆饱满、凝重大气,具有浓郁古朴的草原风格。从工艺方面来看,素面无纹,壁面薄厚不匀,器形不甚规圆,内缘或外壁可见细碎齿刃痕迹。所以,可以肯定是属于齐家文化时期的玉器,而且与喇家遗址F27出土玉环的玉质类似。古玉器因年代久远皆有包浆,这3件玉器侧对光亮时可以见到一股闪烁光,即宝石光。入土古玉器年久者皆会受土壤的影响而发生色沁。3件玉器表面有土蚀土锈,玉体内有水溶、水格路。色沁土斑分布自然,或斑状或块状。”

  3件齐家文化玉器,也许埋藏在地处气候干燥、土壤封闭的青藏高原,它们保存较好,沁纹艳丽、古朴漂亮,可见是难得的精湛艺术品。

  “玉斧上的神秘图形

  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考古学者将这3件玉器定格在了齐家文化时期,并且认为是使用器。从玉斧破损的痕迹来看,它可能是用来切割某种物体的工具,纺轮比较明显的可以认定是原始的纺织工具,表面光滑的玉球也许是原始先民重要的生产工具。可是,玉斧上的神秘图形让考古学者疑惑不解,这个未知的“加工半成品”图形是神秘管状物制作玉器的痕迹吗?多年来,全国没有一位考古学者对于远古时期玉器加工的程序有一个明确的解释。

  也许,青藏高原的先民最早用玉的动机是在原始美感的驱使下,将美丽无比的玉石制成饰物,佩挂在身上,将质地比较坚硬的玉制作成日常生活中的生产工具。在考古界玉器的加工程序一直是个谜团,柳春诚告诉记者:“从这3件齐家文化玉器来看,其加工工艺有切割、钻孔、打磨等。根据推测,玉材切割以片切为主,用片状无齿锯切割玉料。在少数齐家文化玉器上可以看到单面切割和两面切割的痕迹。钻孔有一面钻和两面钻,有些玉璧的斜面可以看到单面钻遗留的螺旋纹痕迹。玉斧上的这个图形就是先民在玉器上钻孔时候的‘半成品’,青海出土的玉器,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这样的图形,所以,这个神秘图形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可见,在当时先民还未掌握金属冶炼技术,玉石的加工主要是以石攻石,利用锐石刻玉、划线,磨玉成形,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后来也许采用硬度大的岩石来琢玉,利用绳线、兽牙、木杆、骨片来钻、锯、磨,使玉材成形。

  琢玉的“原始砣机”

  玉斧上钻孔时候的“半成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从光滑的内壁和凸出的玉点中可以推断,当时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先民制作玉器的工具或许是一件神秘管状物,或者是一种转动的“原始砣机”。

  说到制作玉器的工具,柳春诚认为“原始砣机”可能是当时主要的切割工具。“原始砣机”不是一个生造的名词,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就有学者提出了这一观点。柳春诚说:“1989年,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在《中国玉器面面观》一文中提出了‘原始砣机’的构想,我认为这种观点可信度较高,从玉斧上的这个图形可以推断‘原始砣机’存在的理由。远古玉器的制作和原始彩陶的出现都是同样的道理,就是全世界最完美的画家也不能画出青海出土彩陶上的那些圆形图案,它们出现在这些东西上,一定借助了类似‘原始砣机’这样的生产机器。”

  我们的采访到这里就结束了,史前玉斧上难得的制玉“半成品”图形,使得这件玉器显得弥足珍贵,也许它就是“原始砣机”存在的最佳证明,也许它能破解玉器制造之谜。(记者 祁万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