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美国科学打假有三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2日09:58 大洋网-广州日报

  本报综合报道为了将欺诈性研究论文挡在门外,美国的一些科学类杂志建立了三重安全防卫体系:同行评议;论文审查制;重复实验。

  打假始自1981年

  没有资料显示造假何时登陆于科学研究领地,但公开的科学研究打假第一人,也许

应属于美国哈佛医学院的杰弗里·福莱尔博士。

  1981年,福莱尔应其博士后导师的请求,对耶鲁大学菲利普·费利格手下做博士后研究的维嘉伊·索曼抄袭他人研究结果一事进行调查,最终发现了索曼有严重的造假行为。

  也正是那一年,科学不端行为在美国开始受到广泛重视。美国众议院科技委员会下属的调查小组委员会也首次就不断出现的科学不端行为举行了听证会。

  1989年,美国生物医学领域成立了隶属政府卫生和人类服务部的研究诚实办公室(ORI)。虽然科研打假在过去20年中从未停止过,但它也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困难。例如,调查科研造假往往需要其他研究人员的参与和支持。如果有研究人员参与案件调查,他们平均投入时间达9个月,而这毫无疑问将影响他们自己的研究工作。

  随着科学不端行为的日益泛滥,预算不足的问题也逐渐出现。在2004年,研究诚实办公室共接到274宗科学造假举报,但是能够完成调查的仅仅23宗。

  科学家自律最重要?

  此外,在对付科学不端行为的问题上,美国科学界一直存在着由政府监管还是科学家自律的争议。

  在这个问题上,美国科学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提出的科学界具有自我管制机制论认为,由于实验结果的可检验性、同行专家的严格审查,因而科学研究往往受到比任何其他领域“无法比拟的严格管制”。

  2002年,美国多个科学学会在美国实验生物学学会联合会和美国医学联合会的领导下,曾经抗议政府部门收集不端科学行为数据的计划。这些学会声称:对不端行为的监督是科学家们自己的责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