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戈:我制造了“馒头血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2日13:14 红网-三湘都市报 | ||
31岁的胡戈一夜成名。 新民周刊图片摘编自《新民周刊》/王倩 2005年12月18日,胡戈走进了电影院,铺天盖地的《无极》广告让这个平时只看国外电影的音乐人有了一睹国产大制作风采的念头。 胡戈,武汉人,31岁,自由职业者,大学毕业后陆续当过电台音乐主持人、原创音乐制作人、音乐录音师。目前生活在上海,办着国内一流的音频技术论坛“音频应用”,偶尔接些替动画片和广告制作音效和录音的活,同时还在网上销售音频设备。 两个小时后,走出电影院的胡戈就一个感觉,“不太好”。一股强烈的冲动涌上心头,他想自己动手去改一下这部投资超过3亿的贺岁大片。 “好玩”,当初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四五天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剧本出笼了。 形式。胡戈首先想到了自己一直在看的电视专题栏目《中国法制报道》,“看多了也就总结出了节目的套路”。 内容。“根据影片的画面,看画面可以改成什么样的效果,再用一个离奇的案件把它们串起来”。于是圆环套圆环娱乐城里,在模特兼妻子张倾城面前,王总经理被杀,城管小队长真田成为嫌疑人。谈判专家陈满神找到了真正的嫌疑人张昆仑,但前来抓捕他的郎警官却和他产生了惺惺相惜的感情。随着目击证人谢无欢的登场,在一场充满了RAP情绪的法庭审判之后,坏人死了,好人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广告。这个如今电视中最重要的角色,胡戈的造诣也不低,“既然要做成电视片的形式,就要让它看起来更像那么回事”。 构思完成后,胡戈又花了5天时间来制作——一个人两台电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问世了。 配音。让所有人诧异的是,胡戈一个人完成了短片中无数人的声音——王经理的“太监音”,张倾城的“公鸭嗓”,谢无欢的“娘娘腔”、城管队长的“外国人学说中国话”,还有就是主持人最正宗的播音腔。这一切应该感谢那几年的音乐主持生涯,胡戈每天呆在电台的小黑屋里说着同样的开场白和结束语,幻想着眼前无数的听众们正在陶醉中,锻炼出来的就是这副好嗓子。 音乐编辑。这是胡戈最拿手的部分,也是胡戈此次最得意的地方。胡戈曾说自己的职业就是“捣鼓音乐”,他总是不自觉地喜欢挖掘音乐中的乐趣,在法庭辩论时配上一段RAP对白,用《茶山情歌》、《红梅赞》、《灰姑娘》、《走进新时代》等契合着再配音后的画面,“博大家一笑”。 编好一段给朋友看一段,直到2005年12月31日,20分钟长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全部制作完成,胡戈将自己的“自娱自乐”传给了几个要好的朋友。虽然片头上写着“本东西仅限个人欣赏,严禁传播”,但在朋友们眼中,“严禁”二字抵挡不了网络时代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精彩。 1月3日,在朋友的告知下,胡戈才发现自己的作品开始全国皆知了。后来的几天里,一夜成名的神话再次上演:这个城市的每个办公室都在流传,“你看了那个馒头血案了吗”;无数的朋友打电话给胡戈,更有无数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将它贴到自己习惯浏览的每个论坛;《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成为网络搜索的热门,胡戈亲眼看着它的搜索排名逐渐超过《无极》;媒体开始追逐胡戈,电视开始播映短片中的精彩之处,而胡戈也被邀请去电视台做直播节目。 “就像在电影里一样,现实中不会发生的。”胡戈有点不习惯,接受记者的采访成为他每天的工作;他也很享受,因为自己得到了全国的认可,甚至包括《无极》剧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