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学者新论:经济统计知识的普及至关重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2日17:04 人民网

  最近,看到有些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提出一个主张:“GDP核算方式应将自然和社会成本考虑进去”,“在社会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GDP核算方面,应当扣除安全生产事故、突发事件以及司法腐败带来的各项损失。”笔者认为,关心民众安全、生产安全和生活安全,都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经济统计数据并不是万能的,各项统计有它们各自特定对象和特定范围,超出特定范围,就可能出错而导致国家决策依据失误。

  就GDP(国民经济总产值)来说,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的产品和劳务的总产值的综合性指标,反映国家经济发展综合趋向和各经济部门的贡献比例是否正常,从而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一个综合性依据。用科学决策的眼光看,GDP指标并非越是年年高速增长就越好。例如,如果GDP在一定时期内连续下降,政府就需要考虑国民经济衰退出现的可能、要考虑如何激励经济发展;如果在一定时期内连续迅猛上升,政府就需要考虑通货膨胀超额等可能,要考虑如何把GDP增长降下来。在健全的国家管理实践中,需要有符合本国现阶段国情的GDP增长率上下限的“警戒线”,超出警戒允许范围,政府就要提高警惕和及时采取措施调整GDP增长速度。

  在GDP指标这个特定范围内,它有几种统计方法,包括消费、政府购买开支、投资和净出口等等方面的计算核算,而不包括非市场性或非生产性的活动;它也不是包罗万象地反映非法生产和非法消费、发展质量变化(例如休闲生活质量变化)、环境与社会成本,等等。因此,不能把GDP当作“万能油”而到处涂抹使用,更不能把GDP年年增长作为考核政府官员的政绩指标。

  安全事故和腐败等造成的损失属于非市场或非生产活动、或属于非法生产和非法消费,如果把它们包括到国民经济总产值计算核算中,就会出现错误或虚假数值。例如,为处理事故或治理腐败,政府需要一定购买支出,而GPD的计算核算包括政府购买支出。既然GDP计算核算要包括事故和腐败的损失,就也应该包括对它们的投入。如此一来,政府为处理和治理事故与腐败的购买支出就可以成为对国民总产值的贡献了。事故和腐败越多、政府购买支出越多,对国民经济总产值的贡献就越大、总产值的数字增长也越大。结果是:事故和腐败不但造成损失,还可以刺激政府更多购买支出,而为国民经济总产值的增长做出贡献。这样计算核算出来的国民经济总产值是虚假的。

  在国家管理实践中,事故和腐败等等给国家经济发展造成的损失的计算核算,在其它特定统计范围内完成,例如特别用于国家财政决策的国家收支平衡表等。尽管各种国家经济统计的对象和范围不同,但它们的相关终值却可以用来做彼此核实验证。例如,事故和腐败造成的损失以及政府处理治理的购买支出,作为消耗而在国家收支平衡表里有所记录,它的相关终值可以用来核实验证GDP的统计数值误差;如果误差超出允许范围,那么,可以肯定,其中一个出现了虚假数值(或真实但大有水分)、需要及时纠正。

  把不同对象和不同范围的经济统计项目混淆,不但可能出错而导致国家决策依据失误,而且,还可能给非法生产和非法消费提供做数字游戏的钻空子机会。换句话说,混淆不同范围的国家经济统计项目,不但不利于防治安全事故和防治腐败,还可能有利于掩盖安全事故和腐败所造成的损失。

  笔者看到,对经济学和统计学方面的误解,还有其它方面。例如,有些学者和媒体说,要发展“风险投资”,就要建立和发展“二板市场”、让风险投资有退路。这是误解。用大白话说,所谓“风险投资”就是为预期超额利润而准备丢钱亏本的冒险投资;如果国家为它有退路而设立股市,那么,它就不再是“风险投资”、而是“安全投资”了。如何找退路和能否找到退路,是风险投资商自己的责任和决策,而不是国家责任和国家决策;也就是说,政府不能让少数风险投资商把国家金融信用和市场社会信用当作赌博的筹码。

  笔者还看到,有些名人学者和报刊媒体把“购买力平价GDP”(PPP-GDP)跟GDP等同使用,甚至用它来衡量各经济部门对GDP的贡献程度。这是很大的误解。所谓“购买力平价GDP”,顾名思义,它跟某个国家的价格水平及政策、人均收入消费水平和倾向等密切相关。然而,在不同的国家,这些因素是大不相同、甚至是大相径庭的。因此,世界银行在每年的相关报告中,都特别提醒读者注意这个指标的“不可比”或“不可换算”因素,硬做比较就可能形成规模假象、使一些实际上的穷国在统计数字上成为富国,因而,这个指标可以反映某国的经济规模,但不要误用为不同国家的经济比较指标。正由于有特定对象及范围,联合国、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都把“购买力平价GDP”用来考察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和发展质量,而且,为避免规模假象而特别看重用它的人均值来考察经济政策对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实效,而不是用来衡量比较各经济部门对GDP的贡献程度。

  有个例子很有说服力。按照“购买力平价GDP”计算,中国的PPP-GDP数值名列世界第二,可称为世界经济“超级大国”了。可是,如果实事求是地按照这个指标的特定范围来考察,那么,所谓“世界第二”是规模假象,实际情况是中国的人均产值收入等指标还不及世界平均水平。也就是说,正确使用“购买力平价GDP”指标,所得结论不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超级大国,而是中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要使中国成为真实的世界经济大国和使全国人均生活水平赶上世界平均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要做出许多艰苦努力。就此而言,中国把中长期发展定位于“实现全面小康”,建设“节约型社会”、“清洁发展”和“创新型国家”,特别强调“以人为本”的实效而不是“以数字为本”的政绩、要求各级政府官员切实关注民众的切身利益,等等,都是求真务实和科学决策的体现。

  前不久,国民经济统计法实施细则公布了;差不多同时,政府发布了经济复查调整结果、GDP数值提高了16%以上;地方GDP数据则出现大量缩水。这些事件在海内外媒体都引起了一阵骚动。对此,国家统计局负责人说,中国的国民经济统计系统还在改革完善之中,而且,即便是统计系统已经健全,某项国民经济统计也不是万能的、统计数值调整也是正常的,希望报刊媒体、各界人士和民众能正确对待和正确使用国民经济统计数值,对数值调整要有个平常心态。这话说的很中肯,问题是:如何才能正确对待、正确使用和保持平常心态呢?笔者认为,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加强经济统计方面的基础知识普及。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具有正确阅读使用国民经济统计数据和国家收支平衡表的基础知识,这类教育在中学毕业的时候就完成了;一个公民申请政府公务员工作,正确阅读使用国民经济统计数据是必有的考核内容。对比看,中国之所以时常出现以GDP年年增长为官员政绩考核的现象,之所以有不少名人学者和报刊媒体误解误用经济统计数据,甚至有时候还出现“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统计作弊的现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国民经济统计知识普及还远远不能适应发展需要。科学发展观和科学决策都需要所有的公民提高知识水平,普及经济统计方面的基础知识应是重要内容之一。笔者希望,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和行会协会、报刊媒体和教育部门,都能付出足够的关注和努力,做好国民经济经济统计基础知识的普及工作。

  相关文章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