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社科院院士制度已经水到渠成了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3日00:34 新京报

  元月19日,各大媒体报道了一则消息:中国社会科学院计划在今年早些时候成立5个学部,并推出荣誉学部委员和学部委员,其学术地位大致相当于中国科学院院士。

  有关建立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制度的争论由来已久,社科院的学部委员制度的出台算是为这场争论做了个总结。无论如何,它意图体现对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视,体现了对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价值肯定。

  尽管如此,面对社科院的这个举措,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慎重考虑。

  其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中国科技界的一个特色,作为从原来的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分离出来的一个国家研究机构,与很多其他国家设有的社会科学院不同,它基本上不是一个体现最高学术研究水平的社会科学家们的荣誉性会员组织,而更多的是一个研究实体,建立的初衷,是集中一部分哲学社会科学类的科研人才来专心致志地搞研究。

  至于能否体现中国社会科学的最高科研水平与基本实力,如果考虑到社科院之外的高校中那些科研教学的文科教授们,就很难下定论。虽然社会科学院系统的科研院所在很多科研领域,其研究实力确实很强,却无法覆盖哪怕代表最高水准。那么,比照中国科学院的老学部委员,现在的“两院”院士,仅仅在社会科学院内部遴选院士,其代表性和影响力并没有超出一个实体研究机构,缺乏基于国家荣誉层面的一个广泛性说明。

  搞自然科学的“两院”下辖的科研院所也不在少数,但院士的组成结构,还是有广泛的代表性的,没有局囿于它的实体机构。社科院的内部推选,总让人觉得有点“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味道。

  其二,学部委员乃至将来的社科院士的遴选标准如何做到客观公正?这将会是一个难题,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成就相比,在评价标准方面,有其特殊性,它无法通过重复试验,或通过逻辑推演来证实或证伪。诺贝尔奖中的文学奖与经济学奖,虽具有很高的公信力(只是与其他的奖项相比),但在客观标准方面,由于价值倾向等方面存在差异,根本无法达到如自然科学评奖那样的客观与公正。

  “科学无国界”,在现实上讲,还只是自然科学的口号。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们,主张学习苏联,建立学部制度,但在是否选院士的问题上,却犹豫再三。

  当时便认为如果选院士,在自然科学方面好搞,而社会科学因为没有明确标准,就很难决定什么人进,什么人不进。马克思主义是社会科学,像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都在社会科学领域有极其重要的贡献,设院士就应该给他们院士称号。而像陶孟和、马寅初、冯友兰等旧中国的中央研究院院士,他们的旧学说是需要经过马克思主义改造的,如冯友兰当时需要用唯物史观来改造他的哲学史,势必难以考虑。

  当代,似乎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强调学术争鸣,另一方面又必须有所坚持。当然,还有一个合理的忧虑是,缺乏客观标准的遴选,更容易制造腐败与丑闻,更容易蜕变成各种私欲博弈的名利场。

  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当然是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大势所趋,但考虑到社会科学研究的特殊性,文科院士制度的建立需要更多的前提条件,目前看来,这些条件尚未成熟,院士制度的水到渠成还要假以时日。其实,除了建立院士制度之外,发展文科科研的当务之急,还有很多。

  □梦蝶(北京学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