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构建和谐社会与优化人口结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3日01:02 大江网-江西日报

  ■朱菊芳

  深入剖析人口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统筹解决人口结构问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这是新形势下人口计生工作的一个重大课题。

  人口结构问题日益凸显

  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开始出现失调现象。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将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人口老龄化问题。199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到10%;到2000年,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以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加重社会和家庭的养老负担,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严峻的挑战,造成劳动力资源短缺,导致劳动力老化等。

  出生人口质量问题。目前,全国每年新生婴儿缺陷率达4%至6%,残疾人中先天残疾的占50%。出生缺陷已成为我国婴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是影响我国人口整体素质提高的一大障碍。同时,出生缺陷人口对社会经济和家庭的压力是比较大的。

  城乡人口“二元结构”问题。当前,城乡人口“二元结构”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户籍制度的限制、劳动就业制度的不合理、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等。城乡“二元结构”户籍的问题,使城市和乡村的各自优势资源无法相互流动,使得农村务工人员得不到相应的就业保险、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

  劳动就业问题。劳动就业的主要矛盾是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劳动力供给过剩和就业岗位相对不足使就业变得越来越难。另一方面,一部分行业和部门又存在劳动力短缺问题,缺少具有较高素质、掌握较高技能和技术的人员。

  正确认识和积极应对人口结构问题

  坚持前瞻性。要加强对人口发展的战略研究,目前尤其需要加强对人口结构问题的预警研究。要集中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各项对策研究,以尽可能避免或者减少人口结构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坚持综合性。要把握未来人口发展的走势,制定切合实际和时代特征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在制定公共政策和社会经济政策时要“前瞻后顾、左顾右盼”,不能“按下葫芦浮起瓢”。

  坚持持久性。要像抓人口数量控制一样,花大力气解决人口结构问题。要发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切实抓出成效来。

  优化人口结构的对策建议

  重视老龄化问题,作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准备。第一,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城镇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第二,要做到道德与法律双管齐下。政府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和法律支持体系,同时促使全社会成员增强老龄化意识、养老意识。第三,要大力开发“银发市场”,发展老龄产业。

  综合治理性别比失调问题,维护性别的平衡与和谐。第一,要严肃法纪,依法综合治理。相关部门应采取法律、经济、行政、教育等手段进行综合治理。第二,要建立利益导向机制。建立由政府拨款、社会捐助、社会抚养费等组成的人口与计划生育专项奖励资金,协调相关部门制定对独女户、两女户的各项优惠优先政策。第三,要尽快完善相关立法。相关立法要真正体现男女平等。对利用非法手段为他人进行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终止妊娠的违法分子,应依法进行严厉打击。第四,要继续抓紧抓好新型生育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的宣传活动,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婚育观念。

  全社会共同参与,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第一,要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科学知识。要从胎儿和儿童的教育抓起,加强优生优育科普知识宣传教育。要通过各种方式,普及和提高公民优生优育知识。第二,要采取积极措施,推广新技术新方法,减少出生缺陷。应建立出生缺陷监测网络,大力开展婚前检查、孕前指导、孕期保健、围产期保健、产前诊断、新生儿筛查等活动。第三,要强化政府责任,设立出生缺陷干预专项经费。第四,要提倡婚检,开展免费婚检试点工作。应探索实行新型婚检制度,研究、摸索由政府出资对婚检当事人进行免费婚检的办法措施。

  打破城乡人口“二元结构”,消除城乡壁垒。第一,要深化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建立公开招聘、公平竞争、自主择业、择优上岗、能进能出的就业机制,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第二,要改革户籍制度。给予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农民工以长期居住权,享受市民的同等待遇,逐步实行没有歧视的身份证和居民登记管理制度。第三,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步伐,实行农民工与城市新增职工同等的社会保障机制。

  采取多种措施,充分扩大劳动就业。第一,要调整产业结构。迅速发展第三产业,使之继续快于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并合理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第二,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指导农民利用劳动力富余优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走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道路。第三,要提高劳动者素质。进一步加大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