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走进新农村收获沉甸甸——新闻媒体联合“走进新农村”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的收获报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3日01:55 杭州日报

  报道农村新事,宣传农业亮点,展示农民风采。1月9日至19日,在市委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委宣传部联合组织的“走进新农村”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中,来自中央、省、市新闻媒体的50多位记者,辗转于富阳、建德、萧山、滨江等地的几十所村庄,用眼睛发现、用耳朵倾听、用心灵感受。收获,是如此沉甸甸。

  “走进新农村”,让我们的记者沉下心来进一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

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见识,积累了经验。不妨看看他们的心灵感言:

  一线有“活鱼”

  杭州日报“走进新农村”滨江行记者丁雄英

  自认为对滨江是够熟的了,也总以为自己跑基层是够多的了,但当我随“走进新农村”采访团一起在滨江大地的农村里采访时,突然发现:原来,我的身边还有那么多“盲点”,身边还有那么多新闻的“富矿”可挖、“活鱼”可抓。

  农民的日子真是越过越好了——星民村缤纷小区,俨然就是城市中的某个精品楼盘,但它的真正“身份”却是农民兄弟们的多层住宅,设施完善、环境漂亮、安全到位,看得叫人羡慕不已。尤其是单身汉兼无房户的记者们,那表情如此夸张,“添个零都不够哪”的感叹如此真实,还有农民周阿吾言语中溢出的满足与幸福感如此真切,记者一一将它们紧紧抓住,写进了“记者手记”。

  杨家墩村,可用资金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由90万至900万元的飞跃。秘密何在?随着采访的深入,谜底自然而然地揭开。因为高教园区入驻给村里带来的巨大商机,因为村里有一批好的“引路人”。道理虽然简单,但因为采访了各方人士,和农民直接对过话,展现的细节就变得更动人、更有说服力。

  “走进新农村”,让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农民的智慧与自信,也让记者们丰富了知识,好比走进了一个大“课堂”!一线有“活鱼”。我想,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沉到一线去,既是一种踏实、深入的作风问题,也真正是获取鲜活的新闻素材、写出好作品的前提。“沉到一线去”,它绝不是对某一位记者、一两篇稿子的要求,而应当成为记者生涯中不懈的追求!

  “新农民”真是个令人敬畏的角色

  杭州日报“走进新农村”富阳行记者王倩

  “去看看农民的房子,现在可气派了”、“村级小学,建得可一点不比城里差啊”、“农民的条件是越来越好了,这回可以去好好感受一下”……走进新农村之前,记者团的注意力全在新农村新变化上了,而这么一路走进去,我们才知道,新农村“人”的思想、“人”的面貌,是比村子里硬化的道路、绿化的宅院、美化的环境更为精彩的风景。

  白鹤村里,我们遇上了“乡村俱乐部”的老板们。他们用最朴实的话,诠释着新农村先进的发展战略:环境为本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他们说“村子里的树是摇钱树,一棵都不能少”;要发展,就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的特色道路,他们说“搞餐饮要坚持自己的土烧法,越土越是上等菜”;要发展,不能小打小闹,要有规模经营、品牌经营的意识,他们说“捏指成拳才更有力量”。记者团有不少都是年轻记者,商报的记者祝洁炜听着听着就感叹:像是在听一堂经营课,很有学问。

  新农村之所以“新”,是新在了“人”身上;新农村之所以有骄人的发展业绩,是因为新农村的“人”在学习和拿来中悟出了发展的大智慧。在富阳新农村的报道过程中,越深入采访越让我意识到,以“人”为本,是最有深度的报道视角,所以每到一站,就抓紧一切机会接触个人,于是就有了《“白鹤人”的漂亮算盘》、《一个没有“篱笆”的幸福村庄》、《文化经纪人,如鱼得水》等几篇人物通讯。

  在几位主人翁的身上,新农村的成长烙印真实而深刻。

  体会访与被访间的感动

  杭州日报“走进新农村”萧山行记者宓路平

  走入农村的大型主题系列报道,我不是第一次参加。作为报社跑区县新闻的记者,在平日里我就有比其他同事更多的“便利之机”走进农村、深入农户。然而,此次“走进新农村”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仍带给我许多感动与深思。先进性教育活动要求的“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是如此生动、清晰地展现在访与被访之间。

  先说被访者。以工哺农,带领全村齐致富的新华村村委;秉持文脉,以繁荣村民文化生活为己任的管村村村委;科技兴农,花大价钱建省高新农业园区的传化大地;民主决策,“村里干大事,农民说了算”的向公村人;一心为公,主动放弃4500万元股份的梅林村“傻书记”王鑫炎……都说萧山人敢为人先,果然名不虚传。与这些“新农村”的建设者和促进者,聊得越多,越觉其质朴与可爱;走得越近,越见其胆识与魄力。萧山的新农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见证着“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萧山精神。

  再说采访者。采访的日程安排很紧张,一天三到四个乡镇,往往是大清早出发,日落西山才回。而为了及时把所见所闻的农村新风、新貌及时展现给读者,回到宾馆后,往往顾不上吃晚饭,不少记者就开始赶稿子。急性子的杭州网记者徐洁就是其中一个,“网络的优势就在于时效性、信息量,把农村的鲜活题材第一时间告诉网民,就是我这次的任务。”这样说,也是这样做。这位文字、摄影一肩挑的女记者,每天要写两篇稿子,一篇文章,一篇组图,忙到深夜。

  触动,让我更注重“三贴近”

  杭州日报“走进新农村”建德行记者毛长久

  前些时候有个权威的说法,说杭州市是全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住在杭州城里的人对此很是认同。可如果有机会真正沉下去到杭州下面的农村走一走、转一转,会发现不少农民的幸福感不逊于城里人!

  也许他们的钱袋子还并不鼓。在渔业村,作为“九姓渔民”后代的村民,仍靠“鱼”吃饭。同样的“鱼”,他们却在做不一样的文章。以前纯粹打鱼去卖,现在搞起了“鱼家乐”,懂得休闲并快乐地赚钱。

  他们可能守在祖辈传下来的故土。在卜家蓬村,村民住的还是那个土房,吃的还是田地粮,可意识超前的村民懂得规划村庄,人畜分离、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收入没多大改观,生活品位却大大提升。

  其实,幸福要的正是这种感觉。

  很感谢此次体验采访。参与“走进新农村”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让我改变了对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印象,更让我看到了各地农民在实践新农村建设、改变自己命运中所做出的种种努力。这种触动,对于自己在新闻实践中更加注重“三贴近”益处很大。(杭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