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上海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启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3日04:27 东方网

  昨天下午,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闵行区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召开战略合作座谈会,上海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同时启动。在这个产业基地中,总投资约33亿元的太阳能光伏、稀土永磁电机和复合材料等三个航天民用产业项目和总投资22亿元的航天科普园(含航天博物馆)将先行在闵行区浦江镇启动建设。

  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张庆伟

共同为上海航天科技产业基地揭牌。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副书记、副主任李伟,国防科工委副主任金壮龙,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马兴瑞、芮晓武等出席会议。上海市副市长胡延照主持战略合作座谈会。

  韩正在讲话中首先代表上海市委、市政府对国家各部委、各大企业长期以来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所给予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说,发展航天科技是国家的重大战略。上海市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通过优势互补,进行战略合作,是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必将对推进上海科教兴市主战略,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发挥重要推动作用。韩正说,上海在推进科技创新过程中,将立足于聚焦国家战略、聚焦重大产业化项目、聚焦创新基地,努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他表示,大型骨干中央企业是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上海市政府将围绕国家战略,全力服务和配合"国家队",为中央企业在上海的发展搭好平台。

  张庆伟在会上指出,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纲要》,明确了航天科技是未来创新的四大关键技术领域之一。此次,上海市政府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及上海航天产业基地建设顺利启动,是上海市政府与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战略合作迈出的重要一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将按照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约定,优先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方向、具有战略价值和影响力,体现高新技术先导作用和辐射作用的产业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的产业,通过加快航天技术向民用产业的延伸拓展,推动上海建设成为航天民用产业基地和国际合作平台。

  航天产业是集多学科、高精尖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充分体现国家综合实力。航天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据国际航天商业委员会预测,到2010年,全球航天产业来自商业服务和政府计划的总收入将超过1580亿美元。上海市委、市政府积极推动航天产业发展,是运用国际视野、专业眼光,经过综合考虑、分析比较区域优势而提出的战略思考,体现了近期发展目标与长远发展战略相结合、局部发展目标与总体发展目标相结合的原则,将推动上海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意义。上海市政府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此次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决策的一个重要举措,将充分发挥航天科技对国家战略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加快推进上海科教兴市主战略的实施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依托上海经济与产业发展的综合优势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优势,支持我国航天科技产业发展和战略升级,共同打造航天高科技转化平台。

  在昨天的签约仪式上,胡延照和马兴瑞签署了《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芮晓武和闵行区区长陈靖分别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与闵行区政府签署了《共同打造航天闵行的框架协议》。

  ■相关链接

  目前,市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已经明确将航天产业作为战略产业培育壮大。下一步,将积极贯彻“集聚两种资源、建设三大基地、创新四大机制”的发展方针,积极推动航天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大机制”:一是形成国家有关部委、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与上海市之间的长期战略合作新机制。二是形成多方参与、实体化运作的产业园区开发新机制。三是形成综合性的投融资新机制。四是形成国家、上海和闵行共同聚焦的政策扶持新机制。

  “三大基地”:一是研发基地,将汇集上海航天局、研发中心、本市主要航天研究单位和航天高科技人才等,建设具有战略性研发功能的“闵行新城”。二是产业基地,在闵行区漕河泾高新技术开发区浦江园区建设上海航天科技产业基地,形成我国航天产业基地。三是科普基地,形成以航天博物馆为核心的大型航天科普教育基地———航天科普园。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