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新医改,从社区开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3日05:12 浙江日报

  本报记者余华

  对于中国的卫生部门来说,过去的一年是医疗体制改革的多事之秋,它的每一次出场都交杂着太多的争议和焦灼。而在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家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经济社会蓝皮书》中,更是把“看病贵”和“买房贵”、“上学贵”一起列为新的民生三大问题。

  新年伊始,浙江省卫生厅公布的2006年“六大健康工程”中,“完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使家庭医生走进寻常百姓家”被列入新一年的工作重点,作为改善百姓医疗现状的一个切入口。与此同时,随着全省300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卫生工作逐步转向正轨,各级政府对社区卫生工作的投入也逐步加大,越来越多的百姓在社区解决了看病难问题,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优势正逐步得到显现。

  解决居民80%的健康问题

  社区有了“健康守门人”

  “现在来社区卫生服务站看病的居民越来越多,有时候一个上午要看40多个病人,实在是忙不过来。”作为浙江省首批经过岗位培训毕业的全科医师,潘雪凤来到浙大御跸社区卫生服务站担任社区责任医生已经有两个年头,但是面对如今接踵而来的社区居民,她还是免不了惊讶于自己的忙碌。

  潘雪凤所在的御跸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了该社区2538户7414人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的工作,对她来说,后面的五项工作和治疗一样重要,工作内容繁杂。“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居民做好‘健康守门人’的工作。”

  从去年9月份开始,潘雪凤和另一位同事每天轮流抽半天时间,到各自负责的社区入户做自我介绍,把印有自己照片和24小时开通的小灵通电话的联系卡送到居民手中,并为他们建立了健康档案。“能走会跑的腿,能说会道的嘴。”潘雪凤说,这是做社区责任医生的必备能力。

  对于这位上门自我推荐的女医生,很多居民又好奇又怀疑。“不管他们是否真正信任我,这样做至少可以让他们知道有这么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存在,我们的工作也算是成功了一半。”

  “全科医师”这个概念对御跸社区的许多居民来说,也许还显得比较模糊。然而在西方的许多国家,作为与全科医师同一概念的“家庭医生”,早已作为日常用语深入人心。社区的全科医师不仅要负责常见病的诊治,还要提供早期发现、干预、康复等服务,尽可能减少病者的医疗负担,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并成为疾病预防的管理者和组织者。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所有就诊病人中,只有50%左右的患者需要专科医生诊治,而人群中80%至90%以上的基本健康问题,可以通过以训练有素的全科医师为骨干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来解决。

  事实上,只要来社区服务站看过病的居民,都会把这里作为以后看病的第一选择。对于应大妈而言,到社区看病是因为经济实惠,这里不仅省去了挂号费,还省下了4块钱的公交车费;而对于身患多种慢性病的倪老伯而言,全科医生开出的药方让他省了一大笔医药费,少吃了十几种红红绿绿的药丸。潘医生说,把居民留在社区里,尽量避免去大医院昂贵的检查治疗,提供更贴心的人性化服务,在她看来是目前解决看病贵的有效出路。

  几个月下来,居民都知道了社区有一个可以方便看病、提供健康服务的好地方,两位社区责任医生用周到的服务把患者留在了身边。而潘雪凤也渐渐在社区里有了知名度,以至于许多人只要看到社区里穿着白大褂的女医生,一概都叫“潘医生”。

  在杭州,45家社区服务中心,191家社区服务站,正共同为百姓构筑社区卫生的第一道健康防线。

  社区门诊办成“聊天室”和谐医患关系解决经营难题

  看过电影《阿甘正传》的人,也许还能记得片中的那个医生。当阿甘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为阿甘做矫形手术的医生是他,当阿甘的妈妈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守在病床前的医生还是他,几十年来,他一直在阿甘生活的社区里服务。这也是国外社区医院服务的真实写照。

  与一般的医疗机构不同,社区的全科医师需要提供的是一种个性化、综合化、连续性、协调性的服务。治疗的连贯性,使许多患者和医生最后像家人一样,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

  作为浙江省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2004届毕业生,胡剑是班上唯一一名在社区一线工作的全科医生。两年前,当他怀着对全科医学无限向往回到宁波海曙区龙柏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在社区看门诊让他多了不少莫逆之交。

  胡剑的门诊室每天都被挤得满满当当,热闹异常,小胡动嘴的时间远比动笔开药方的时间来得多。多数情况下,小胡会和病人们聊聊家事、拉拉家常,这里不像个门诊室,反像个聊天室。“许多老人平常血压并不高,有时也上门诊直喊头晕,一量血压150mmHG,这种情况往往是碰上烦心事了。坐下来和他聊几句,舒缓一下老人的情绪,血压就降下来了。”

  在采访中,胡剑对记者一再地强调:全科医师不仅要会看“病”,还要会看“人”。他说,这个细小的差别是为病人正确开处方的前提,也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前提。“如果你去看病,医生头都不抬就把药方开好了,这样的医生你会信任吗?”小胡说,社区里老年人的慢性病比较集中,全科医师在治疗方法上要特别注意。很多老人血压高了、睡眠不好,并不是身体有病,而是因为有心病。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帮助病人找到“心药”。

  胡剑的治疗手记中,记录了这样一名患者。这位中年妇女一来服务站,就开始抱怨医生的水平太差,说自己吃了很多安神的药还是失眠。细心的小胡没有急着给病人开药,而是和她聊起了她的生活,得知她离异单身多年。不久,小胡做了一回红娘,为这位阿姨在社区物色了一个合适的对象。小胡开心地说:“后来这位阿姨找我来配药的次数越来越少,给我送水果的次数倒是越来越多,想来我已经成功地治好了她的病。”

  在胡剑的桌子上,经常会出现几个诱人的苹果、几块喷香的糕点,这是社区居民送给他的一份心意。“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我们开展社区工作的基础,用我的服务换取的收入,我用着很安心。”细心的服务在为居民带来看病实惠的同时,也给卫生服务站带来了稳定收益。6名工作人员的服务站,去年平均每个月的营业额做到了22万元,这让胡剑看到了在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的良好前景。

  前景广阔但生源不足万个全科医师岗位虚位以待

  “电影里有句台词很精辟:21世纪最缺的是什么———人才。现在我们社区卫生服务站最缺的,就是经过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师。”省卫生厅有关负责人感慨道。

  据了解,在许多发达国家,50%的医生是在社区医院里服务,平均约每2000人就拥有一个社区全科医师;在德国,近年来为加强社区服务,全科与专科的比例更调高至6:4。根据这样的比例,要满足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需要,我省至少需要2万名经过规范化培养的全科医师。

  然而,浙江作为在国内率先推行全科医生培训的省份,目前首批经过专业训练毕业一年的30名全科医师,仅剩下不到三分之一毕业生仍在从事全科门诊,真正在社区工作的更是少之又少。

  “现在每年都有很多单位向我们要毕业生,只是苦于生源不足,‘健康守门人’的角色长时间处于缺位状态。”作为最早把全科医学概念引入国内的学者,杜亚平教授从1997年起就一直致力于全科医学的教育和普及工作。他告诉记者,由于前三届的生源都是全省各大医院选送上来的职工,因此毕业后大多数又回到了原来的医院,真正服务于社区的只是凤毛麟角。在这点上,杜亚平显得特别无奈,社区里没有好的全科医师,在他看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百姓到社区看病的步伐。

  杜亚平说:“原来的招生方式,浪费了许多宝贵的人才资源。”为了能尽快扩大全科医师的队伍,吸引到更多优秀人才,省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去年改变了招生方法,通过网上报名,面向全国进行招生。考试合格的学生不仅可以免除三年学费,实习期间还发给一笔不小的生活费。为此,省卫生厅每培养一名专业全科医生,投入的教育培训费用将达10万元。“我们看到,政府正在以一种非常积极的态度,通过加大对全科医生的教育投入,来引导全科医生队伍更迅速的成长。”

  “从全科医学概念的出现到全科医生的普及,美国用了不到30年。”杜亚平常用这样一句话激励他的学生。对全科医师岗位的前景他充满了信心,并且时常鼓励学生到一线的社区开展工作。“在社区,全科医生的作用可能暂时还不太明显,但十年后,他们将是整个卫生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他相信,借助前人的经验和政府的投入,有关部门将会在更短的时间里实现社区卫生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