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特别关注]工业强省力挺安徽崛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3日05:23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特别关注]工业强省力挺安徽崛起
●工业强省是跨越式发展的第一选择。

  ●工业强省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过程。

   ●工业强省要科学选择操作的着力点。

  在安徽发展史上,“工业强省”第一次作为发展战略写入“十一五”规划,并作为“十一五”推动安徽经济发展的第一抓手。这是省委、省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分析省情,把握经济规律,借鉴先进经验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

  一、工业强省,跨越式发展的第一选择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国际上英美德日成为经济强国,国内粤苏鲁浙成为经济强省,无一不是通过工业化实现的。

  工业强省,是安徽6400万人民的心愿,也是安徽多年发展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安徽现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开端,工业长期是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十五”期间安徽经济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增速,关键在于工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工业起到了坚强支撑的作用。另一方面看,工业化水平低则是安徽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2004年安徽省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1.3%%,低于全国9.5个百分点,仅相当于全国1990年的水平。工业,既是安徽的差距所在,也是发展潜力与增长空间所在。

  工业强省,是时代的要求。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安徽省赶超全国平均水平的关键时期,基本实现工业化是这一时期的战略性任务。安徽如不能实现“十一五”时期奋力崛起,就将在全国区域竞争中永远地被拉开差距。在激烈的区域经济竞争中,强大的工业是关乎安徽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促进安徽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升级的历史性选择。安徽要在2010年GDP达到10000亿的奋斗目标,必须保持年均10%%以上的经济增速,这是一个艰巨的同时又是令人振奋的目标。决战“十一五”,安徽的难点在工业,关键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

  工业强省,是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过渡的必然选择。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构建这一机制的前提和基础,是强大工业的存在。工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积累的主要来源;工业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载体;工业是对传统农业改造,建设现代化农业的物质基础;工业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本途径。没有现代工业,不会有现代农业,就不会有社会主义新农村。

  当前安徽工业强省的外部环境基本具备。通过多年的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通过多年的招商引资和鼓励个体、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迅速成长壮大,安徽工业已经积蓄了巨大的能量,不少领域在国内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省委、省政府适时提出了“跨越式发展”的号召凝聚民心,激发民力,安徽工业强省的内在动力已经形成。万事俱备,内外兼容,我们必须为之努力奋斗。

  二、工业强省,思想解放观念更新贯穿全过程

  工业强省是21世纪安徽的“工业革命”。在这场关系到安徽前途命运深刻变革的历史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

  工业强省,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强化统筹观。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统筹三次产业发展。工业强省不等于任何地方都搞狭义的工业,不等于“户户办厂,村村冒烟”,也不等于放弃农业和服务业,而是需要我们以工业化的理念和方式改造传统农业、推进第三产业。既强化工业对第一和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又发挥农业的基础作用和服务业的保障作用;统筹工业化和城镇化,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局面;统筹工业发展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力求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区域发展,促进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省内与省外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在工业强省进程中,需要强化忧患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因此,工业强省首先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思想。

  工业强省,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向,强化市场观。安徽作为中部地区的农业大省,长期受“农耕文化”和计划经济影响,思想解放不够。在很大程度、很多方面还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缺乏敢闯、敢冒、敢试的精神;小农意识严重,遇到丁点成绩沾沾自喜,看到与别人差别悬殊则又怨天尤人,望洋兴叹。强化市场观,核心在于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就是变以政府投入为主为多元化社会投入,改变单一的或一股为大的所有制结构;就是尊重企业主体地位,尤其是尊重企业家的社会价值,形成全社会善待企业家的良好氛围;就是变“全能政府”为“有限政府”,废除各种不合理的行政审批,真正在转变政府职能上下功夫;就是变资源导向为市场导向,树立有资源还需要有市场,有市场还需要有竞争力,有竞争力还需要有相对价格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观念。因此,工业强省是一场改革,一场创新。

  三、工业强省,着力点及政策建议

  1、推进重点项目的实施,培育经济增长极。后发地区在追赶发达地区时,政府在产业政策上有更多作为,政府可以而且必须成为工业强省的推动者。当前最有效的着力点是抓好项目的选择,以项目开发为切入,重点扶持,集中发展。我省正在全力实施的“861”行动计划,是工业强省的一个坚实平台,代表了安徽未来工业的发展方向和基本框架。滚动式地推进和提升“861”行动计划,应该成为我们持之以恒的行动。

  工业园区(开发园区)是工业强省的主要载体。充分利用工业园区特定的空间,更多地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引进管理,形成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各类开发区有必要实行错位发展,明确各自产业定位。国家级、省级开发区要考虑裂变为若干个专业化园区,专业化园区可细化到小行业乃至产品层次,形成“块状经济”的产业集群。在工业强省过程中,工业园区应成为安徽跨越式发展的带动区,制度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城市扩张的延伸区,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承接区。

  2、深化国企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国有大型企业集团是我省工业强省的主力军。近年来,安徽国企改革在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产权制度改革是横亘在国企改革中最后也是最难的一道关口。冲关而过,将有一片新天地: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产权制度安排;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困难在于现阶段产权制度改革并非完全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集经济与社会、历史与现实于一身的多种矛盾的混合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需要社会方方面面通力合作,精心谋划,针对具体企业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个案,各个击破。

  工业强省的关键环节是体制机制创新,加快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心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不少该由政府管的事却没有真正管起来,这就是体制性障碍。它使企业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被削弱甚至被对冲。只有坚决实行政企分开、加快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行业自律组织发育与规范,工业强省才有得以实施的制度保障。

  3、依靠结构转换和技术推动,促进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以引进世界500强为重点,继续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创建体制新优势,并为产业结构高级化提供保证。通过混合所有制机制实现国有经济与其他经济的兼容,使之成为承接外商投资的有效载体,实现不同所有制在产权结构上的深度融合,强化不同所有制经济形式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从所有制结构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以高新技术产业作支撑,促进工业技术水平跨越式发展,尽快培植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同时,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把先进科技与传统支柱产业的物质技术基础结合起来,实施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加速传统产业升级的步伐。

  4、培养和引进大批工业强省的各类人才。工业强省,必须要有庞大的人才队伍支撑。首先要有一批具备世界眼光、堪当领导重任的宏观经济决策人才;其次要造就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参与国内外竞争能力的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尤其是扶持、鼓励、善待、保护企业家应成为重中之重;再次要培养一批具有国内乃至世界前沿水平、在行业或学科内有重大影响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帮助他们在自主创新道路上争取有突破性地进展;最后,培养造就一批高技能人才,适应加工制造业快速发展对专门技术人才的大量需要。激发“全民创业”,真正把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和发挥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