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糖葫芦才子”就业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3日09:05 南方日报

  南方时评

  潮白

  北大“糖葫芦才子”武小锋终于在鞍山就业了(详见昨日《沈阳今报》)。仅仅在一周前,屡次求职未果的他还在自家的炕上穿着糖葫芦,因为媒体的关注,不仅一跃成为“知

名人士”,而且就业问题迅速地解决了。

  媒体称武小锋为“糖葫芦才子”,未必有讥讽的成分。前几年,北大还有一位“卖肉才子”。那是根据他们“待业”时从事的职业叫起来的,属于诨号。作个不恰当的联想,跟梁山好汉曹正被唤作“操刀鬼”、张青被唤作“菜园子”,大抵是一个性质的叫法。性质不同的是承载诨号者的身份:“操刀鬼”们属于草莽英雄,而“糖葫芦才子”们则是在名牌大学里受过良好熏陶的精英分子。这样再看,“糖葫芦才子”虽然构不上讥讽,至少听来有些滑稽。毕竟,才子们所受的专业教育与食品加工或牲畜屠宰了无相涉。

  诨号所得,皆由就业造成。“卖肉才子”是因为所在企业垮掉而没了铁饭碗;“糖葫芦才子”由于性格内向、不善于沟通,干脆找不到工作,只有在家帮手。于是,赤裸裸地一把尖刀在手,横眉怒目地剔肉斫骨;与竹签轻动,微笑着穿起一颗颗煮熟的山楂,异曲同工。两位不同时代的北大才子通过媒体表达出来的实际上是一个共同的意思:看我们在干什么?潜台词是:我们该干什么?这一“问”非常有效,两个人的命运旋即得到改观。但我们也看到,得到改观的也仅仅是他们两个人而已;对其他“出身”不高的人来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虽然越来越严峻,但这种“极端路径”虽然奏效却没有可复制性;准确地说,可以复制,但没有成功的可能。

  卖肉、穿糖葫芦的才子都出自北大,不是偶然的。我相信,别的学校毕业的、干更加“低贱”职业的学子或才子也大有人在,不过,没有人感兴趣他们经历的传播,或者传播了也引发不了人们的兴趣而已。原因很简单,反差不够强烈。比如当官干坏事不降反升的不少吧?但前几年陕西有个乡的“毁林书记”当上了县的林业局长,芝麻官还算不上,也引起了全国媒体的讨伐。“毁林”的人干林业,反讽太强。同样,北大才子的“身价”与“低贱”职业构成的落差太大,才引起了社会的议论纷纷。没有这种强烈落差,就不会有人睬你,你信不信?在大众的传统观念中,你是应该的,他是不应该的。正是这个原因,北大继续有怪趣的“××才子”出现也不奇怪,只是即使再多,充其量也是茶余饭后的一时谈资,对于社会上类似的问题的解决,不会有丝毫帮助。

  “糖葫芦才子”终于就业了,为他高兴。不过,我这个旁观者还有句话不能不说。武小锋本人一定要明确,从其“成名”之前的无人问津,到之后国内多家企事业单位争相抛出“橄榄枝”,个中转变不是大家忽地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要使“野无遗贤”,这一点他无论将来在哪儿都要把握好分寸。“卖肉才子”毕竟阅历丰富,在他的新著中已然承认自己是社会的一个“丑角”。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