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知青渐老 谁解其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3日09:06 南方日报

  知青渐老谁解其困?

  10名女知青当年上山下乡当地成家,如今疾病缠身生活困苦

  社会观察

  本报记者童学群梁有华通讯员戚华海撰文摄影

  近日,本报接到清远市清城区一群当年的女知青的来信,这10名女知青40年前上山下乡来到艰苦的农村,并嫁给了当地的农民,后来返城时因为拖家带口而被用人单位嫌弃。如今她们即将步入老年,困难的生活状况让她们感到迷茫。

  在清远市清城区大观街,知青吴丽兴的家里,记者见到了来信反映情况的女知青们。吴丽兴家里本来就十分破旧狭窄,一下来了这么多人,仅30多平方米的屋子里更显局促。当年风华正茂的知青们如今都双鬓染霜,她们回忆当年上山下乡的艰苦岁月,诉说如今没有一技之长,生活艰难的窘况。小屋里时而爆发出阵阵笑声,时而传出呜咽……

  激情燃烧的岁月:上山下乡战天斗地

  吴丽兴告诉记者,她是1950年出生在清远市清城区的,因为家贫小学毕业后就没再读书了。1966年夏天,她16岁,街道办事处主任找到她的父母,动员她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并且告诉她父母,如果她不去就不给家里其他人安排工作。考虑到妹妹的工作问题,吴丽兴决定响应号召。

  7月的一天,吴丽兴和清城区其他77名知青们一起戴着大红花,敲锣打鼓,唱着歌,高高兴兴乘着大卡车从城里奔赴农村。汽车走了几十公里,再没有车道可行了,他们又挑着行李走了十几里的山路。直到晚上,他们都已精疲力尽,这才走到目的地——清远县高田公社下赤黎林场。

  第二天早晨,大家一觉醒来,发现四周高山环绕,他们那用毛竹和篱笆做成的房子被衬得很小,晚上四周传来凄厉的鸟叫,让人感到很害怕。想到今后回家的道路十分漫长,女知青们晚上都忍不住哭了起来。

  知青们此后每天早晨6点起床,一大早就扛着毛竹翻越大山,把毛竹送到十几公里之外的高田收购站。知青冯秀英还记得当年扛着几丈长的毛竹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一不小心就连人带竹一起掉入了山沟里,人也摔伤了,爬都爬不出来,最后几个人赶来才扶起她。

  当年10月,78名知青被分配到高田公社各个生产队开荒种田。尽管没有菜吃,住在牛棚里,但他们依然挥汗洒泪,披荆斩棘,风里来雨里去,战天斗地。几年过去了,知青们慢慢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听说知青们要一辈子呆在农村,一些女知青们就和当地农民结婚了,其中就包括吴丽兴等10姐妹。

  返城后的尴尬:拖家带口没有工作

  1979年,国家安排知青返城。本来按照国家政策,她们10名原属清城区的女知青应该回到清城区安排工作,但由于已经在当地成家,拖家带口,遭到一些单位的歧视,拒绝接收她们。无奈,她们被安排到当时的高田公社(现飞来峡管理区)的社办企业做杂工,户口也从山村迁到了高田公社。但是她们的苦难并没有结束,1983年,这些社办企业纷纷破产,她们失去了工作,却没有拿到一分钱的补偿。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失业的女知青们陆续回到自己的老家清城区,虽说终于回到了城市,但虚耗了青春的她们身无长技,谋生异常艰难,只好什么活都干,有的做“走鬼”,有的帮人洗碗,有的扫地……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的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尽管她们愿意吃苦,可是没有多少人愿意给活干,连零散工都找不到,不少人只好呆在家里,依靠丈夫和孩子养活。她们的农民丈夫也和她们一起来到了城里,60多岁了还得拼命四处找活干,而她们的孩子们情况也不乐观,大部分都没有固定工作,日子也相当拮据。

  面对晚年生活:疾病缠身忧心忡忡

  知青们说,年纪大了之后,身体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毛病。55岁的梁兴群告诉记者,她从来不敢去医院看病,有什么病痛都是咬牙忍着,口腔里有一个肿瘤都不去管它了,她的丈夫65岁了,还得带着3个孩子上山找药材卖,哪里看得起病。吴丽兴和冯秀英为看病已经花去数万元,家里不得不四处举债。

  吴丽兴告诉记者,她们没有医保,没有社保,更没有退休金,想起即将到来的晚年生活,她们都忧心忡忡。

  记者为此赶到清远市民政局了解情况。该局救灾救济科的刘科长告诉记者,这些知青的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

  至于怎样解决问题,刘科长认为,按照知青们的现实困难情况,应该可以将她们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她们可以到户口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民政部门办理相关手续。他介绍,在清远市,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低于200元/月的,都可以申请最低生活保障金。

  图:

  当年风华正茂的知青们如今都已年过半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