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近半数日本企业支持安倍接任日本首相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3日09:43 国际先驱导报

  在通往首相宝座的道路上安倍必须要跨过靖国神社这一关

   国际先驱导报驻东京记者孙巍报道 近日,在有关小泉接班人的舆论调查中遥遥领先的安倍晋三又得到企业界的支持,加之此前小泉泄露天机、有意“钦点”,安倍人气之“旺”似乎一时无人能及其右。

  日企炒“旺”安倍人气

  日本最大的数据服务公司——“帝国数据库”日前发表一份企业意识调查,称有42%的企业希望安倍晋三能够接任小泉成为日本下任首相,并由此带来日本经济的复苏。

  帝国数据库的这项调查始于去年12月下旬,调查对象为全国21518家企业,有效回答率为45%。在有关“哪位政治家能给日本经济带来持续复苏”的问题中,共有4065家企业选择了安倍晋三,而排在第二位的前官房长官福田康夫支持率仅为8%,以下依次为总务相竹中平藏(7.3%)、外相麻生太郎(5.5%)和财务相谷垣祯一(2.6%)。帝国数据库因此分析认为,“业界期待安倍继承改革路线,带来日本经济持续复苏的呼声非常显著”。

  日本爱媛县一家印刷企业说,其支持安倍的理由是“能够继续小泉的改革方针”。北海道一家种子零售公司则认为安倍“年富力强、做事果断”。神奈川县一家电气工程公司对安倍的“外交政策”表示支持。除此之外,部分企业还希望“由安倍和竹中两人共同继承小泉提出的改革路线”。

  高支持率源于强硬立场

  2005年6月,安倍的支持率曾一度跌至34%,是2004年9月安倍晋三由干事长降为代理干事长后的最低值。而安倍自2005年10月出任小泉第三次改组内阁的官房长官以来,在日本媒体所做的各项舆论调查中,其支持率直线上升,而其他有望接替小泉的候选人却是持续低迷,支持率徘徊不前。

  舆论分析指出,安倍的崛起始于其在朝鲜问题上的强硬态度,而其出任官房长官,充当小泉内阁的发言人,应是其支持率大幅提升的主要原因。

  日本发行量最大的《读卖新闻》不久前针对网民所做的一项调查中,安倍的支持率高达55%,远远超过第二位的福田康夫(9%),而麻生太郎和谷垣祯一的支持率还不到5%。

  而在各个政党的支持群体中,安倍竟然也获得了少见的高支持率。在《日本经济新闻》的一项调查中,57%自民党的支持人群愿意安倍担任下届首相,小泉联合政府中公明党的支持层更是有69%赞成安倍执掌国家政权。安倍甚至在自民党老对手民主党的支持层也获得了27%的支持,超过了民主党新代表前原诚司和副代表小泽一郎等人。

  安倍晋三的个人形象和所谓“政治魅力”为其带来了诸多日本国民的认可。《产经新闻》2005年11月8日公布的联合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安倍晋三、麻生太郎、谷垣祯一、福田康夫和小池百合子等几名首相候选人的印象分,被访者在所有选项中都将安倍排在首位。其中,关于“增税”“参拜靖国神社”等项目上,5人差别不大,但在“拥有推进改革的能力”“人气度”“决断力”和“国际感”等选项上,安倍晋三均遥遥领先。

  小泉欲“钦点”安倍

  尽管国民的高支持度似乎使下届日本首相之争逐渐失去悬念,但所谓树大招风,自民党内对安倍的不满情绪日盛,而近期沸沸扬扬的关于靖国神社的争论同样给安倍带来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安倍在靖国神社上的强硬态度世所共知,其更被看作小泉之后日本鹰派政客的代表。小泉准备“钦点”安倍的原因也在于安倍在经济及外交政策上是小泉的忠实继承者。

  1月9日,安倍晋三在电视节目中表示,靖国神社问题不应成为自民党总裁选举的主要议题。此番讲话立即引来媒体的强烈批评,1月13日的《朝日新闻》和《东京新闻》均在社论中指出,一个不敢谈论历史责任,不敢直面靖国神社问题的人不配担任日本首相。

  面对各界在靖国神社问题上指责,有意栽培安倍的小泉不得不放出口风,试图凭借自己在政坛的影响力,替安倍力挽狂澜。本月11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访问的小泉对随行的日本记者透露,他将在9月自民党新总裁选举投票前夕公布自己的支持人选,而关键因素是新总裁是否能率领自民党取得众参两院选举的胜利。对于小泉的讲话,各界几乎做出一致的解读,那就是近期在各种舆论调查中遥遥领先、人气极盛的安倍就是小泉“钦点”的接班人。不过,日本媒体指出,小泉讲话固然有利于安倍顺利接班,但也会引发党内对其露骨干涉总裁选举的不满。无论出于权力斗争的目的,还是真心改善近邻关系,总之日本各界在靖国神社问题上已经为安倍设下一定阻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