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毕业生月薪心理底线两千元(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3日10:19 大洋网-广州日报

  

毕业生月薪心理底线两千元(图)

  迷茫的眼神,无奈的脸容,毕业生初入职场就遇上挑战。本版摄影海国

  

毕业生月薪心理底线两千元(图)

  我该怎么办?

  

毕业生月薪心理底线两千元(图)

  排队等面试,考验毕业生的耐性。

  编者按:岁末年初,又是一年求职时。拥挤的人海、彷徨的眼神、失落的笑容似乎未曾离开过今年求职场上应届高校毕业生的脸。他们不停地问记者:是我们要求太高?还是这个职场对我们要求太高?17年的寒窗苦读,17年来父母的栽培养育换来的竟是这一天:应聘场上,企业说:“月薪500元!”于是,大学生高声呼吁:我们要“价格联盟”,不要互相压价造成恶性竞争。

  虽然大多数人认为这个“联盟”基础太脆弱,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再一次进入人们探询的视野。专家给记者指点说:不要怪扩招,有真才实学的人不会被埋没;不要羡慕前人,他们拥有的历史机遇并非时时都有。策划/窦丰昌文/本报记者邱敏、苗晨波

  岁末年初,正是又一届毕业生求职找工作的高峰期。投递一份又一份简历,遭遇一次又一次的“鄙视”(没有通过用人单位的考试),逛一个又一个“骡马大会”(大型招聘会),一晚上一晚上地泡在BBS上看“面经”(面试经验),天天盼着电话响起后就接到OFFER(录用通知)的消息,这就是一个高校毕业生目前最为真实的生活状态。

  而最近,最能触动他们神经的则是月薪“价格联盟”这四个字。据说,这个词已在广州高校间流传开了。有些同学大力呼吁应该在学生中形成维护毕业生最低月薪的“价格联盟”,不要盲目降低身价造成恶性竞争。

  热门专业的学生也感压力

  1月20日,中山大学2006届中文系的女生宿舍的门上贴着大大的“福”字,她们希望今年的福气就是找份好工作。

  4年前,当小陈考入中山大学的时候,中文系是当年容易找工作的专业。但今年,随着整体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中文系的学生们也倍感压力。在去年12月中旬,中文系127位毕业生中,除了20%的保研人群外,只有4个已经签署三方协议,完全定下了工作。

  小陈告诉记者:“有一家搞通讯的外企,发布招聘广告5天就收到1000多份简历。他们会从中挑选20%左右出来面试。”

  月薪2000元成心理底线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们对薪金期望值正越来越低。记者在中山大学采访了多个毕业生,他们目前的薪金期待大多在2500~3000元之间,如果工作前景好,潜力大的话,降到2000元也可以接受,2000元似乎正成为毕业生们的心理底线。毕业生小慧告诉记者,“其实一开始同学对薪水的期望值是很高的。一些大企业往往开出很诱人的薪水,如BP开出的薪水超过10000元,宝洁说‘税前6000元’、DOVE‘9800元’,当时全场一片尖叫。”但他们在一所大学中只招一两个人。

  大学生月薪之低屡创纪录

  当大量的毕业生们来到人头涌涌的大型招聘会后,打击很快来临。一些知名的家电企业开的价只有1500元,而在东莞的一个招聘会上,甚至出现了月薪500元的创纪录低价。小李告诉记者,他在东莞工厂面试,对方说:“月薪2000元你干不干?……这很不错啦,其他学校的1000元月薪都干了。”

  不要相互“压价”要“联盟”

  据了解,目前为获企业青睐而准备走“低价路线”的毕业生不在少数。而目前不少外资和私营企业,同一岗位的薪金都是面试中通过企业与应聘者协商达成,这些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一般会优先考虑“开价”较低的应聘者。于是很多毕业生为了获得工作,相互“压价”。这也是“价格联盟”在各大高校的BBS上被热炒的关键。

  支持“价格联盟”的虽然是少数,但他们的理由似乎说出了大多数毕业生的心声:从小学到研究生,我上了17年的学,花费了如此多的金钱和时间,难道期望值就该很低吗?先不说国家为此投入的资金,光是我的父母也花不少钱,难道我毕业就该找低薪工作?

  另一位大学生说:如果大学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投资来进行的话,供大于求,用人单位实行比拼压价。大学生呼吁要“价格联盟”维护我们的最低薪水也是无奈之举。试想,我们的父母为了供我们念书,花了几万元,吃了不少苦。好不容易,我们毕业了,但在一个大城市里月薪不到1000元,想要报亲恩,这“底气”太弱了。

  改革过时制度是当务之急

  一位已经工作的毕业生清醒地指出:如果在求职者中能自发地形成一种“价格联盟”,应该也是一种市场行为,无可厚非,不过这样的“价格联盟”本身就是太脆弱了。

  他认为,如果是要通过政府的行政权力来形成所谓的“价格联盟”,维护大学生的最低工资不太可能。在人才市场工作的人都深知,现在束缚人力资源有效流动的政策和机制还很多,要建设一个高效的人才流动机制,当务之急就是要改革这些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人事、档案、户籍制度。

  质问:“价格联盟”有用吗?实力才是硬道理!

  “价格联盟”实际上很幼稚

  一位今年毕业的同学说:“‘价格联盟’能有什么用?难道人才是以读书多寡来衡量的吗?研究生价格一定比本科生高?大学生就一定比高中生高?即便如此,难道这就公平吗?‘价格联盟’是一种比较幼稚的想法。目前,它只是一种民意,但不太可能形成政府行为,因为这种行为控制不了所有的应聘者。作为企业,更倾向于聘用有经验的员工。目前很多企业招聘应届生,很多情况下是作为人力资源储备,企业招聘人员有自己的成本考虑,如果超过承受范围就不会接受。就算是招回企业后,如果新招聘人员的工资远高于其他员工的工资也会使企业活力降低,从而影响企业运转。”

  基于以上理由,许多毕业生都坚信:“真才实学的人永远不会被埋没,抱怨的总是那些读了大学、研究生就觉得自己一定要得到相应高档次回报的人。”

  多数企业对“低价”不买账

  对于这些“价格联盟”,一些企业也不以为然。一位民营企业的人事经理告诉记者:其实多数用人单位对“低价路线”并不买账。“如果你真的有能力,就应该有信心得到同等报酬。”而一位在知名外企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经理告诉记者,“事实上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薪资体系,企业招一个毕业生或者社会招聘都会有一个体系内的合理评价,并不会单独为一个人开出一个背离体系的薪金数字。目前毕业生们最重要的是找一个合适的岗位,发挥才能体现价值,以后加薪的机会多着呢。”

  过来人说:学校教育忽视经验培养

  一位去年毕业的师姐介绍经验说,刚毕业的时候,最缺乏的是工作经验。其实工作经验更多的还有为人处事的一套程序和途径。这些正是我们最缺乏的。对于现在的很多工作来说,经验是构成知识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我们以前的学校教育都忽视了这些社会经验的培养。所以现在第一份工作就是要尽快培养自己的社会经验,。

  这位师姐还说,昨天永远不会再回来,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把握现在。很多事情我们错过了而且受了损失,但是我们还很年轻,大多数事情我们都是可以弥补的,不要绝望。

  “就像我,当年我找工作时很多个钉子都是碰在了我没有大学英语六级证书上。英语六级考试我只考过一次,那次没有过,我后来就一直没有去考(现在想来觉得自己真是太不懂事了)。很多单位在筛选简历时一个标准就是六级。虽然我们很多人都知道六级什么都说明不了,但是这毕竟是个硬件。

  我现在的这份工作,我很感谢我的老板。他看我的简历时并没有武断地根据它下结论,而是在问了一些相关问题后,随手从他书架上抽了一本外文原版书给我,然后顺手翻了十几页给我让我翻译。当时我就在人来人往的工作室里拿了张纸把它翻译下来了,没有字典、也没有文曲星。翻译完后他拿着那几张纸去了隔壁外文室。几分钟后他回来说我被录取了。”这位师姐说,很多人没有六级证,但是英文水平也不低;那他们千万不要失去信心,要用努力向老板说明,自己的英文水平足够承担工作。

  毕业生就业难不能单怪扩招

  生活成本高逼涨工薪期望值

  国内著名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研修中心EMBA特邀讲师汪大正认为,扩招不是目前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恰恰相反,要提高劳动者素质,扩招之痛是我们目前必须承受的。他说,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主要由几个原因造成的:

  国内就业市场的容量不足。汪大正称,从国际上看,一个国家99.5%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劳动者65%~80%在其中就业,但我们中国中小企业太少。但中国13亿人中在中小企业就业的只有700万人,太少了。其次,是国内就业环境有待公平,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体制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限制。再次,高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问题突出,培养出来的一些毕业生知识面过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等问题。

  汪大正还表示,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之外,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及经济转型和高校扩招等碰到了一起,这无疑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原因。

  另外,城市生活成本高企(特别是房地产价格)使得大学生不愿意从事一些低薪的工作。这些也造成了就业率的降低。

  时代变迁高学历不再吃香

  国内著名的人力资源顾问公司佐佑咨询的资深顾问王维勇认为,除了就业观念等问题,现在的大学生也欠缺长久的职业规划能力,反映在就业方面,就是择业的盲目性。

  王维勇称,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中国适龄青年(现在他们年约45~60岁)几乎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上世纪80年代开始工作的年轻人(如今年约35~45岁)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而社会各领域的高层管理者逐步退休,也就是说,人才的断档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相对真空的职场,他们很快就在各个领域充当了顶梁柱,并逐步填充到各领域的决策层。

  但随着高校继续扩招,国家每年培养的大学毕业生都会在300万以上,约占同龄人的15%或以上,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这将对未来我们所处的职业环境和生活方式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所以目前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的时候,往往会和上个世纪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比较,这也就出现了所谓的就业逐年困难的现象。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