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年味变淡离百姓远去 专家呼吁:挽救传统习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3日11:42 青岛新闻网

  

年味变淡离百姓远去专家呼吁:挽救传统习俗

  买年画、贴春联等除旧布新,祈富纳祥的过年风俗延续至今,人们图的就是一个吉祥喜庆的气氛(徐常青 摄)

  

年味变淡离百姓远去专家呼吁:挽救传统习俗

  春节来临,一些家庭还保持着过去的传统——做馒头,但馒头的花样越来越时尚(徐常青摄)

  年味为何变淡?谁还在忙年?春节如何赢得现代人……逝去的年味儿,能否寻回

  没有了蒸馒头的忙活,没有了贴对联挂年画的喜庆,没有了放鞭炮的欢呼,没有了穿新衣的喜悦,没有了走亲访友,没有了守岁团圆,没有了杂耍秧歌,当一切都被忙碌的工作占据和统治时,当日子突然变得让人感觉天天都在过年的时候,谁还有心再为年而忙呢?当吃糖瓜,办年货,写对联,蒸馒头,煮下货,插桃枝,听大戏,扭秧歌,跑旱船……一切传统和习俗都随着荏苒的时光只能在记忆中找寻的时候,谁的心头能不涌出“年味淡了”的感叹?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达和城市化的进程,年,这个曾经寄托着许多中国人梦想的节日,如今已经让许多人“找不着感觉”了。正在迅速消失的年味已经让年更多地演变成了一个停留在国人集体意识里的概念,成了一个传统文化的符号。年味变淡的原因是什么?现在还有多少人愿意为年而忙?忙年的概念中,究竟还包含着人们多少的喜悦和期待?有没有一种新的理念会支撑起人们对传统的回归?物质文明的发展真得非要建立在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消失的基础之上吗?面对近年越来越火爆的“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的冲击,传统的年怎样才能赢得现代人的关注?在这“年”来临之即,本报记者采访了民俗专家及岛城普通市民,力求通过调查,寻找逝去的年味儿。

  现状:年味与时光同老去

  “四方路的大集只要一开市,连刚刚懂事的小孩子都知道,要过年了!”75岁的鲁海从小在青岛生活,是一位对青岛过年的民俗感受至深的老人。谈起过年的事儿时,他依然陶醉在60年前浓浓的年味里。

  “过了农历腊月初八,就进了年关,过年如过关,不好好忙活一番怎能过好年呢?”鲁海说,早前,每年过了“腊八”,在四方路一带都开始举办年货大集,一直持续到年三十当天中午。腊月二十三过得小年是过大年的一个“预演”;腊月二十四,写春联、福字、剪窗花,中国人最讲究门面,因此大门的对联成了人们装点门面的最重要部分;腊月二十五要扫尘,讲究的人家要将房子重新粉刷;腊月二十六做馒头,做馒头的说头也不少,枣饽饽、卡花都有不同的寓意;老青岛人过年要特意做一些豆包,豆包与“都饱”谐音,大家期盼着来年丰衣足食。

  “忙腊月,耍正月。”鲁海说,青岛的“耍”有特别的意思,那就是踩高跷、跑旱船。那时,岛城的百多个里院的居民都自发地组织起一支队伍,其中胶州路上的三多里耍高跷最出名,经常上演《白蛇传》、《三打白骨精》等戏。从正月初一开始,各种“耍”就开始上街了,沿着中山路走一圈。中山路上规模较大的商家,都在门前辟出场子,用红纸包上赏钱。在商场门口,演员们通常要表演一段精彩的节目,然后就可以拿赏钱了。中山路上从早上四五点一直到晚上上灯的时候,有几百支队伍,热闹劲别提了,有的孩子能跟上一整天。“直到现在,我还能体会到小时候盼望过年的那种喜悦、急切的心情。”鲁海说,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这样的景象一直存在。可是现在,随着时光的流逝,浓浓的年味只能成为一声声叹息了。

  分析:年味为何离我们远去

  ■观点一:社会发展淡了年味

  说起年味的逐渐消散,人们往往会怅然若失地表示惋惜,但又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通过本报连续数周的网上调查记者发现,参与本报网上调查的600多名岛城市民中,有52.60%的市民认为这是物质和文化生活丰富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人们生活好了,对大多数人来说,只要愿意,完全可以天天就像过年一样,那还有什么必要再折腾着过年啊?”出租司机李师傅的观点有很大的代表性。

  青岛民俗博物馆研究室主任张淑臻认为,年味变淡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怀旧只能停留在人们的心中。在过去极其漫长的年代里,过年除了祭祖、团圆、放鞭以外,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吃好饭、穿新衣。由于物质的匮乏,人们盼望着在过年的时候能够品尝到平时吃不到的美味佳肴,可以说,“年”满足了人们衣、食两个最重要的诉求。因此,过年的重要性便体现出来,也成为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而如今,物质生活丰富了,往日一年到头为衣、食而奔波渐渐弱化,因此对年的渴盼没有过去那样急切。

  记者网上调查发现,与以前新年与家人吃团圆饭、守岁、放鞭等传统过年方式不同,许多市民准备利用新年长假里去度假、美容、看碟或健身。一些更加新潮的年轻人,甚至把年放到了酒店、练歌房里过,对这些新新人类来说,这些新鲜时髦的过年方式可比老老实实待在家里更有吸引力。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年经济也蓬勃发展起来,箱装馒头、箱装菜、箱装酱货等应运而生,并逐渐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不用再为置办年货而忙碌的市民们无意中就将浓浓的年味丢掉了许多。

  ■观点二:民俗缺失“年味”骤减

  “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淡,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一些传统的民俗没有被继承下来,出现了断代。”市民张滨认为,年味的淡化与传统民俗的缺失有着直接的关系,也正是那些丢失的传统和习俗,让年的气氛骤然减少。张滨举例说,上世纪六十年代破除四旧,许多传统的民俗被当作迷信破除了,民间传统的技艺少人承接。近几年来,不少城市里又禁放鞭炮,使过年的气氛又淡了几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民俗也产生了变异,过去从除夕晚上12时开始人们就一家一家地拜年,打着灯笼到处走,现在打个电话、发个短信就能拜年。这种拜年方式的变化其实是民俗文化的一种变异。张淑臻认为,现在我们所说的传统民俗,在过去可能就是正在时兴的东西,同样,现在时兴的东西,再过几十年回头来看,可能也成了一种民俗。网上调查的数据显示:45.76%的市民认为恢复传统的民俗活动能够让年味更浓一些。那些充满民间情趣、令人着迷的过年习俗仅仅是纸上读来已让人难抑的激动,更何况当年身处其中的老青岛们。

  ■观点三:“小家庭”淡了年气氛

  “以前过年时,不少家庭是五世同堂、四世同堂,至少也是三世同堂,一大家子十几口甚至几十口人,聚在一起谈天说地聚会团圆非常热闹。但现在的家庭趋于小型化,三口之家过年怎么能热闹起来呢?”我市知名民俗专家王铎认为,家庭小型化也使过年的气氛减了不少。

  市民王先生也有相同的感受,他和爱人都是独生子女,还没有孩子,每年过年,都是在双方的父母家里串串。“平时也经常到双方的父母家里去,到过年了还是这些人,体会不到新鲜感。”王先生说。而在过去,兄弟姐妹平时没有时间相聚,都趁着过年的当口走动走动,谈谈一年的喜怒哀乐,孩子们也凑在一起玩耍,那种热闹的气氛令人难忘。没有了大家庭聚会团圆的热闹,最近几年的春节,他和妻子都选择了外出旅游,只有在别人热热闹闹的过年气氛里,他才能体验到几分年的味道。

  专家呼吁:挽救传统年味

  “除夕本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但却不是国家法定节日;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越来越红火,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却日渐尴尬,这很不正常”,谈起中国传统节假日如今遭遇的种种冷漠,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黄涛惋惜地对记者说。前不久,我国民俗专家已将“增加除夕、清明、端午、中秋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等研究课题提交给了国家政府部门,并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关注。

  根据我国延续两千多年的传统过年方式,除夕夜是人们团圆、守岁、消遣的最佳时机,其重要性甚至超过正月初一。而我国目前的有关规定是,春节长假是从正月初一才正式开始,许多人大年三十下午正常上班,有时晚上还在单位拼命加班加点,一些家在外地的人,只能在火车上度过原本应该欢乐团圆的节日。对此,中国民俗学会专家陈连山教授呼吁,在目前春节法定假日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天,从而把春节放假的时间提前至农历腊月三十开始,别看假期就提前了区区一天,但这一天却价值连城,给无数中国人送去了年的温暖。

  青岛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孟天运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还建议,在保护和恢复一些传统过年民俗的同时,青岛的政府部门适当地固定一些民俗活动对增加岛城的年味也很有必要。比如春节期间举办一个庙会,就会平添年的许多味道。年味像固化的山,年俗像流淌的河,年不应该仅仅是日历牌上的一张纸,而应是承载着中国文化最核心的精神和内涵的一个重大节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