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送温暖是不是应景现象?(企业老总看冷暖(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4日04:16 人民网-江南时报

  春节前,南京市将对困难企业、困难职工(家庭)、在领失业保险金的失业人员和鳏寡孤独退休人员给予适当补助、慰问。据悉,南京市已筹措资金600万元,对我市5万多名在领失业保险金人员,计划每人补助300元,对在领失业保险金人员本人或配偶、未成年子女患癌症、尿毒症、肾移植等重病的特困家庭,每户补助1000元;对4家敬老院内的100多位退休人员,每人发放约300元的保健品,对2700多名鳏寡孤独退休人员每人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400元。每年春节前,各级工会组织忙着给所属企业的贫困职工“送温暖”已成为节前的一项重

要工作。有人为领导的“访贫问苦”叫好,也有人说“送温暖”其实更像一场“走秀”。

  扬子石化某分公司工会主席王先生:春节将至,作为企业工会的负责人,我每年都会和分公司或总公司的领导一起去企业的贫困职工家庭或因病致贫的家庭送钱送物。说实话,我的心里并不好受,但也很无奈。由于机制问题,我们国家的国有企业背负着沉重的“包袱”,这是由很多历史遗留问题造成他们今天迈入贫困的行列。像我们扬子石化在南京还算效益不错的企业,能每年拿出一笔巨款来送温暖,一些濒临倒闭的企业就更不用说了。说它是应景,也算是吧,从我自己的内心来讲,我特别不希望年年都搞“送温暖”。如果我们的职工收入都能有所提高,社会上不再有“穷人”不是更好吗?对于受助者来说,他们对于“展览”自己贫困的不情愿,并不亚于得到帮助和扶持的渴望。毕竟,无论在他们眼里,还是社会的公共心理,贫穷并不是一种荣誉,不是彰显于人前的光荣徽记。而有些领导“送温暖”时连话也不多说一句,把慰问品一放就出了门,毫无温暖可言,连作秀都不愿“秀”一下,让被救助者心里很不舒坦。还有的领导喜欢“兴师动众”,除了随行人员还不忘带上媒体记者,毫不理会受到捐助的人面对照相机、摄像机的窘迫。

  南京市某民营企业副总经理赵女士:从通俗的意义来说,逢年过节,登门慰问困难家庭,也是一种善举。古人说,善欲人知,不是真善。如果从内心深处把帮助生活困难群众当做自己的分内事,当做义无反顾的责任,就不会动静惟恐别人不知,追求报纸有名、荧屏有影、电台有声,把送温暖当做表现自我的机会。捐赠的目的在于帮助困难群体,但常见那种大排场的捐赠活动,可能带来不少负面影响。受助者尤其是孩子们也要“活受罪”。各方领导来宾云集,接待单位不堪重负,甚至出现接待费超过捐助额的尴尬情况;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热热闹闹的捐助场面,使受助者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保护隐私无从谈起,虽然物质上获得了些许帮助,但精神上所受到的伤害也是不言而喻的。“送温暖”中捐赠仪式的大排场实在有形式主义之嫌,某些捐助者也借“献爱心”之机,标榜了一把自己的善举,提高了知名度,捞取了政绩。如此“送温暖”自然变了味道,在某种程度上也亵渎了爱心。

  南京市某民营企业董事长许先生:我们刚刚造好一个计划,给企业困难职工家庭春节补助500至1000元。补助款项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一袋大米、两桶油又够吃几个月的?吃完后怎么办?我认为,这些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的困难),应该由政府来解决,就像社会保障体系一样,是政府行为而不是企业行为。春节前“送温暖”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尾巴”。我们不能以偏盖全说“送温暖”就是形式主义,是作秀。如果我们有完善的医疗体系、完善的失业保障体系和完善的社会救助机制,可能就比现在企业应景式的送些大米和油要好得多。有人开玩笑地说,我们的GDP增长是胡子,工资增长是眉毛,虽然只是一句玩笑话,但确是实际。劳动者的价值如何体现?职工是无助的,我们的工会系统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站出来为职工讲话。如果只是形同虚设,那比没有工会还要糟糕。

  南京市某外资企业总经理高先生:国有企业“送温暖”可能会有时代的特征。国营企业继承了“大锅饭”,养了很多人,利用春节这个中国人最盛大的节日通过送钱送物的方式来帮助所在企业的特困职工,也无可厚非。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国家挑起这个重担。像外资企业绝不可能养这么多“穷人”。外资企业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外资企业想方设法地会把企业做好,企业好了,自然就不会有穷人,大家的收入都很高。没有穷人还怎么送温暖?中国有句话叫“救急不救穷”,而国外的哲学里也从来没有“救穷”这个概念,所谓的穷人为什么不能自食其力?我认为送温暖还不如把企业经营好,多给员工发点钱。外资企业不会学习送温暖的。李连杰在接受采访时很坦然地说,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所以当他有能力的时候就想着要多挣钱,这是人最本性的体现。一个人不怕穷,就怕穷得没志气,成天指望着救济,那会害了他的。

  《江南时报》(2006年01月24日第二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