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北大蒙羞?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4日08:03 中国新闻网 |
在春节临近之际,一个叫武小锋的人让传统名校北京大学再次名声大噪。只是,这次出名,并不光彩。借用北京大学医学部一位姓周的老师的话:“别提武小锋了行不行?他不代表北大,北大为有他这样的人而感到耻辱。”(《沈阳今报》1月20日) 武小锋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每天务农,在家串糖葫芦卖,被媒体曝光之后,被某些人当成反面教育的典型,他自己也对媒体说:“感觉很丢人”,就连他的父亲也感到有很大 的压力。我们能够充分理解,在讲究竞争优势、胜者为王的社会话语环境中,谁都不愿意让自己的自尊在别人的同情或者指责中受伤。因此,当武小锋作为一个弱势者的符号或者以一个能力缺乏者的姿态受人关注时,“理科状元”与“北大才子”的光环曾经给他和他的家庭带来多少光荣和骄傲,今天就会还给他们多少羞辱与压力。然而,“北大为有他这样的人而感到耻辱”这句话,从一名北大教师的口中不耐烦地说出来,还是让人感到吃惊与寒冷。武小锋当然不能代表北大,但是这名教师就能代表北大吗?且不论周老师有没有资格,仅就一名普通大学教师而言,周老师的一番话,也让人怀疑其是否对教师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有清醒的认识。 全国师德标兵、北师大林崇德教授将教师心理素质定义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笔者无暇对此做进一步解释说明,但在教师的心理素质无可争议地包含了为人师表、爱护学生、诲人不倦这些基本要求。可从周老师的话语中,能看出对学生的关心与耐心吗?我们看到的只是嫌弃、厌恶。 诚然,武小锋已经毕业,老师和学校都没有对他进行继续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但是从教师的心理素质“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定义来推断,武小锋身缺乏主动、性格内向等阻碍他顺利找到工作的行为特征,有没有老师的责任?即便武小锋是个例,与师责师道无关,作为北大老师,周老师那番义愤填膺的表白,又是一个有着责任心的老师所为吗? 当然,即使北大的老师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都表现得尽善尽美,但理想式的教育并不一定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顺利地融入社会,适应现实。韩愈说:“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自己的学生初入社会,遇到人生的第一个困惑时,老师应该有继续“解惑”的道德义务。即使“师道,不传也久”,但与人为善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提醒教师们不能帮忙就请缄默中立,而不是泼冷水、指责和厌恶。 梅贻琦先生曾教诲他的学生,在浮躁喧嚣的现实面前,要永葆一颗“赤子之心”,一味地适应只能导致精神的愚昧和心灵的麻木。揆诸武小锋,尽管毕业后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但是他没有抱怨、没有吵闹、没有走歪门邪道、没有行贿送礼,而是诚实地用自己的简单劳动帮助家里增加收入,解决目前的生存困难,这难道不是一颗“赤子之心”么? 纵观北大的历史,从开创者蔡元培,到张百熙、胡适之,历任北大校长,大都对学生爱护有加,甚至不惜辞职以保护学生,这才成就了北大自豪百年的光辉基业。相比之下,面对自己的学生,面对前辈的要求与期望,面对北大的传统与责任,谁更让北大蒙羞呢?(中国青年报 赵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