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姓氏寻根”闹剧的集体迷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4日09:44 上海青年报

  □单士兵近日,中国大地上又掀起了一股围绕姓氏展开的寻根热潮,其因缘是一本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推出的《中国姓氏统计》。据1月23日《郑州晚报》报道称,这本打着文化与科学的双重标签,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按照姓氏数量排序的“新百家姓”的出笼,让无数的中国人围绕姓氏,展开寻根。

  一本《百家姓》,流传已千年。“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样的朗朗押韵的我国

流行时间最长、流传最广的一部蒙学教材,曾被一代又一代的国人所吟诵。而现在的“新百家姓”,只是一本按人口多少进行的一个姓氏排序的淡薄空洞“科学调查”,是一部“贴金”的“商业寻根”载体工具,它根本就不能具备老《百家姓》本身的文化韵味和历史内涵。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本所谓“新百家姓”却能掀起一股“姓氏寻根”热潮呢?我以为,这样的被异化的“姓氏寻根”,只不过是一次商业开发下的“集体迷失”。而这样的“姓氏寻根”热潮,既不可能给任何寻根者找到自己“漂泊的起点”,也不可能给任何寻根者带来什么“文化认同”与“心灵慰藉”。

  我并不否认,在宗族观念素来极强的中国,同一个姓氏本身可能包涵家族与血缘关系。但是,我们更不要忘记,一部中国文明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也是无数中国人飘泊的历史。战乱、饥荒、移民等诸多原因,使无数中国人在民族、地域、宗族关系上不断的进行融合与侵吞,由此也造成了姓氏的流播、迁移和改变。现代科学(主要是遗传学)早就表明,同姓不一定是同源,“五百年前不一定是一家”。

  这说明,中国的姓氏早就“乱”了,简单的以姓氏符号来“寻根”,实在是极其可笑的。姓氏历经数千年,谁和谁又能称得是千年一脉?恐怕根本没有人能给予权威的认证。把一度沦为寻常话题的姓氏,以文化与科学的名义进行包装,这样的“新百家姓”,在我看来,就连本身的“姓氏数量统计价值”,也不可能是全面科学的。至于文化价值,那就更是不名一钱。

  主持“新百家姓”调查的负责人袁义达说:“百家姓里还蕴涵着巨大的经济效益,每一个人都有寻找自己来自哪里的心理。而一旦寻根,就涉及到人口、资金的流动,这就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面对如此赤裸裸的“商业目的”,你还能相信这样的“新百家姓”有什么文化和科学价值吗?再联想起现在全国许多地方趋之若鹜大搞什么“姓氏寻根游”,你还不明白,这里面只有“旅游”,已经没有了“寻根”吗?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