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犹太长老的教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4日09:45 红网-三湘都市报

  ◇张远山

  早就听说过犹太教经典《塔木德》,但一直无缘拜读。据说现在全世界只有德国的慕尼黑保存着一部完整的《塔木德》,因为编辑于五世纪末的《塔木德》包括了犹太教最重要的学说,被看做是犹太人抗拒皈依基督教的主要理论根据,所以几乎全被中世纪的基督教会焚毁了。

  用中文翻译全部六十三卷《塔木德》看来尚需待以时日,但我最近欣喜地读到了选自《塔木德》的《阿伯特》中译本。犹太学者阿丁•施坦泽兹为中译本写的《前记》中说:“之所以选择《阿伯特》这本书,是因为这本小书在很大程度上致力于人类共同的道德问题。而且,从写作风格上看,该书也与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作品相似。”阿伯特在希伯莱文中意为“父辈们”。

  施坦泽兹告诉我们,《阿伯特》是犹太文化“众子中注定的长子”。该书有别于《塔木德》的其他篇章,因为它本质上不是针对每一个人,而是针对“君子”的。它要求他们成为品德水准不低于学识水准的人。他指出:“一个缺乏高尚灵魂和恰当品行的人,即使他在学识方面是最有才华的,也不能被称为‘贤哲门徒’。学术才能自身只不过是一个评价自我的重要尺度,单独的学术才能不足以使其拥有者为人师表。那些教授他人生活之道却不能身体力行,以及那些表里不一的人,都不是‘贤哲门徒’,而只是接受知识的工具;或许他们的学术才能正应被看成是他们的缺陷。”

  细读《阿伯特》一书可以发现,该书着重强调的是知与行之间的关系。

  它首先强调了求知若渴的重要性:“不要说:一旦有空我就读书,或许你不会有空。”因为“何为贤哲?贤哲即向任何人学习者。何为强者?强者即自制其欲者。何为尊者?尊者即尊重他人者。”它又用巧妙的比喻来说明少年是求知的最佳时期:“少年所学何似?似书写于新纸上的墨迹;老年所学何似?似写在涂改过的纸上的墨迹。”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人不可能学到所有的知识,因此“对没学过的,便说:‘我没学过。’”这与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同样的态度。

  其次它区分了品行与学问不可能分离:“凡其品行过于其聪明者,其聪明长存;凡其聪明过于其品行者,其聪明亦不能长久。聪明过于其品行者何似?似枝繁根稀之树,风来时会将它连根拔起,掀翻在地。而品行过于其聪明者又何似?似枝疏根密之树,即使全世界的风吹临其身,也无法使其离位。”

  最后它指出了知与行的关系:“最根本的不是读书而是实践。任何只陶醉在言词中的人都是在自造罪孽。”这令我想起基督教《新约•约翰福音》开篇的“太初有道”,道就是知;而歌德在《浮士德》中把这句话修改成“太初有为”。可见《阿伯特》的精神更加积极,与中国的儒家确有相近之处。

  另外一些教诲对于具有无神论传统的中国人来说或许很陌生。比如:“当心三件事,你便不致越入罪孽之域,明白在你之上:有眼在看,有耳在听,你的一切行为都记录在案。”这种对上帝的敬畏之心正是道德的部分原因。但《阿伯特》也对“上帝安排的”义人与恶人的不同遭遇提出了诘问:“我们既无从理解恶人的安宁,也无从理解义人的磨难。”站在基督教的立场上,这种思想有点异端的成分。尽管我不信上帝,还是被书中的一句话深深地打动了:“要勇猛如豹、轻灵如鹰、迅捷如鹿、强壮如狮地去实现你在天之父的意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