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百年蓬城商业风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4日11:12 南方日报

  “蓬江”即以前的“江门”,由于蓬江具有通江达海的独特地理优势,自古就是重要的黄金商业重地,浓厚的商业文化渊远流长,早在元末明初(公元1368-1388年),便形成墟集,明末清初,蓬江人在沙滩地面,建筑了房屋,旧墟就变成一个有商店、作坊的“新市”。这个新市就在现在的莲平路、兴宁路、新市路一带。我们今天推出3个版的“蓬江商业百年”特刊(详见C01—C03),了解关于蓬江商业文化的种种,撩开那些贯穿古今的万种风情,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在历史中寻求一些积极的基因,把它们发扬光大,为今天发展城市经济

提供更多的参考。

  “码头文化”的开放性

  蓬江人张扬了“码头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开阔而不保守的眼界,包容而不狭隘的心胸,乃至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敢为天下先的探索开拓意识,让码头成了人才、物资与信息的集聚地

  蓬江区地处西江下游,西江从该区东北境流过,进入城区形成蓬江河,两河交汇于北街,直通大海,水运交通便利,是一个典型的内陆码头。据当地人介绍,上个世纪初,新会、开平、台山和恩平等地客商到广州、佛山等地,大多是从蓬江乘船前往;此外,五邑人无论是去港澳地区还是往美洲、南洋,大都选择从蓬江乘船出发,回来时又从蓬江登陆,蓬江便逐渐成为西江、广东南路以及珠江三角洲的经济枢纽,以及五邑先人走向世界四处淘金的重要出海码头。码头,成了蓬江商业文化最初的载体。

  众所周知,码头的功能是集散与流通,包括人、物、信息、风俗的集散与流通。正是这种得天独厚的功能,成就了蓬江在历史上的商业辉煌。特别是在1904年,江门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设北街海关之后,蓬江更成为当时珠三角地区重要的商品交易场所,蓬江码头水路经济开始走向巅峰,有“小广州”、“小澳门”之美誉。

  一位老江门告诉记者,当时长堤一带成为旅客聚散和货物转运的地方,每逢集日,商贾云集,许多满载粮食、水果、蔬菜、物资和赶集人的船只从各地来到蓬江,河边长堤店铺林立,许多外商也在蓬江开设商行。据《江门百年大事记》记载,当时仅英、美、德、日等国批发经营石油、洋杂货等物品的外国商号就有13家,蓬江河岸的洋货行、米铺、金银铺、酒楼、当铺、烟馆林立,生意非常兴隆。

  作为转运码头,迎来送往、纷至沓来,各种物资与信息汇集于此,自然酝酿了蓬城人善于吸纳和学习的风气。正因如此,在开放的视野下学习、吸纳外来文化成了蓬江商业文化的核心内容。随着岁月流逝,蓬江商业文化在历史的沉淀中形成了“码头文化”开放性的特点,现在莲平路骑楼、长堤风貌街一带中西文化交融的建筑形态,从一个侧面生动地演绎了这种“码头文化”的开放精髓。

  据了解,莲平路、长堤风貌街的骑楼群大多是当时按照海外华侨带回来的各国建筑图样,结合本地特色设计兴建的,集商住为一体,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宅,数十座毗邻,布局错落有致,而且外观各具特色。据查证,1930长堤风貌街形成了浓厚的商业氛围,街铺林立,大多商品通过水路运送到此,然后又通过这里分散到各地,成为一个商品集散地,现在仍可以看到各种骑楼,旧时旅行社、酒店招牌的样子。

  在岁月的长河中,蓬江人张扬了“码头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开阔而不保守的眼界,包容而不狭隘的心胸,乃至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敢为天下先的探索开拓意识,让码头成了人才、物资与信息的集聚地。在此影响下,早年蓬江人远渡重洋,他们不满足于贫苦的生活,有着创富的冲动,他们敢于冒险,走到哪里都能落地生根,在华侨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笔。

  蓬江制造颇具“文化个性”

  由于水路交通发达,频繁的商贸往来,促使家庭作坊式小五金、纺织、印刷等为代表的工业雏形在蓬江迅速发展,为蓬江的工业兴起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如今,在蓬江制造业中依然可以寻找到这种深刻的“文化个性”

  意大利皮鞋、法国时装、美国快餐,这些风靡世界的产业之所以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与孕育它们的独特文化背景有很大关连。同样,蓬江今天许多发展势头良好的区域性制造基地,它们不同的发展路径,也烙上了地域文化的深深印痕。

  在上世纪80年代前以“水路为王”的交通历史时期,蓬江“通江达海”的交通优势,使其商业经济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鼎盛时期的发达程度仅次于广州与佛山。根据商业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江、海交通活跃的地方必然会引发以手工制造业为代表的经济萌芽,而这一点在蓬江同样得到验证。由于水路交通发达,频繁的商贸往来,促使家庭作坊式小五金、纺织、印刷等为代表的工业雏形在蓬江迅速发展,为蓬江的工业兴起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如今,在蓬江制造业中依然可以寻找到这种深刻的“文化个性”。

  目前,五金机械制造业作为蓬江区传统支柱产业,全区企业已达到500多家,年产值45亿元左右。如杜阮镇被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协会和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授予“中国五金卫浴产业基地”称号。蓬江区五金机械制造业能有今天的规模,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民间历史悠久的五金文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金加工业在蓬江有着悠久历史。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开平县人余福在江门丰宁街口设店生产菜刀、剪刀、剃刀等利器,因店铺狭窄,仅三桁瓦大小,故店号取名“三桁瓦”,产品亦以“三桁瓦”作标记。“三桁瓦”用料上乘、工艺精细、锋利耐用,因而远近驰名,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三桁瓦”在国内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阳江十八子”。五金加工工序繁多而且要求严格,从业者必须具备做工精细、观察力强以及吃苦耐劳的素质,而蓬江人恰恰具备了这些特征。因此,在“三桁瓦”的带动下,善于学习的蓬江人很快就对五金加工情有独钟。1935年,在“三桁瓦”附近陆续开设“刘氏三桁瓦”、“正三亨瓦”、“三桁瓦老铺”等8家店铺,从业人员近百。由于蓬江五金产品品质优良、功能实用,成为了往来商贸的热门产品,并逐渐形成了专业市场聚集在莲平路周围一带,来自五湖四海的商客就是从那里把蓬江的五金产品带往海内外。如今,莲平路一带还延续了这种商业传统,大多商户依然热衷于小五金之类的商品,该路还被蓬江区政府命名为“小五金电器特色专业街”,成为其辖区古老的专业特色街之一。

  除了五金之外,纺织业、印刷业也体现出了传统的商业烙印。不过纺织业、印刷业并非从传统家庭作坊式工业起步,而是较直接地和西方先进的技术发生联系。由于蓬江人的开放性氛围使其与外界的交流十分频繁,接触制造业先进的设备和先进的经营理念,往往比别的地区要早得多,特别是华侨因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史料记载,上个世纪初,大批爱国华侨纷纷从西方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回家乡创业,大大促进了当地工业商贸的发展。其中1919年,江门市籍华侨林汉民、林奕霖等在松庆里开办“富华”、“富荣”两家织布厂,工人达300人。根据统计,到1939年,五邑籍华侨及归侨以独资或合资的形式,在江门投资额达毫银(一种银币)200多万元、银元100多万元和港币60多万元。

  正是在华侨资本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推动下逐渐实现了社会转型,大大促进了蓬江工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经过几代人的拼搏,目前纺织业、印刷业已经成为蓬江区重要产业,纺织服装企业有200多家,印刷企业达400多家,产值40亿元左右。

  特色街:城市经济新业态

  “特色街”作为一种特殊的商业形态,一直都若隐若现地存在于城市的历史格局之中,而且大多为自然形成,表征着一座城市或某一地域的城市文化,可谓城市名片里的代表作品

  蓬江制造业所彰显的“文化个性”和华侨资本这个角色密不可分。事实上,投资创业只是华侨资本功能的一部分,而另外一个功能的影响更是深刻,那就是侨汇消费。这个功能对今天蓬江的商业经济有着重要意义。

  从清末民初开始,侨汇就源源不断地流人五邑侨乡,至抗战全面爆发前,达到历史高峰。侨汇流入五邑城乡后,广大侨眷主要把这笔钱投入市场,购买生活必需品甚至奢侈品,大大促进了商业发展,蓬江因此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重要的消费性城市,饮食和娱乐业十分繁荣,金融业、酒店业等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快速发展。据史料记载,仅在上世纪20年代开业的就有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银行江门分行、私营江门工商银行等,到1935年,共有银号、钱庄32家。酒店业方面的发展同样迅猛,1926年美洲华侨许济阜投资10万港币兴建蓬莱大酒店。1927-1937年间,蓬江地区又相继兴建了豪华的蓬江、中华和环球等大酒店。这些酒店高档豪华,成为奢华消费的重要场所。据介绍,当时中华酒店用的是象牙筷子、银器和极精致的瓷器,在海外华侨中声名颇盛,生意十分兴隆。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蓬江传统商业逐渐剥离工业成为消费性质的城市经济之后,骨子里开始沉淀休闲享受、娱乐消费的文化基因,而且一直影响至今,其中“特色街”就是典型的表现形式。

  事实上,“特色街”作为一种特殊的商业形态,一直都若隐若现地存在于城市的历史格局之中,而且大多为自然形成,表征着一座城市或某一地域的城市文化,可谓城市名片里的代表作品。蓬江最早以特色街的姿态出现的商业街区应该是长堤风貌街和常安路了,那里聚集了豪华的酒店、高档的娱乐消费场所,以及繁华的商贸交易场所。如今,这两个凝结了几代人汗水与智慧的街区已成为重要的商业文化名片。“特色街”作为城市商业的缩影和精华,作为一种多功能、多业种、多业态的商业集合体,也正得到越来越多市民和游客的青睐。

  如今,这种历史延续而来的“特色街”模式已经得到更大的发挥。近年来蓬江区委、区政府以“围绕中心城区做文章,打造城市经济商贸圈”的发展思路,把其作为发展城市经济的重要举措,将蓬江商业文化引向一个新的时期。经过近4年的努力,目前,蓬江区共有特色街9条,包括“江华家用电器街”、“江华建材装饰街”、“蓬莱路电讯器材专业街”、“花鸟水族古玩街”等等。

  各条“特色街”通过引导同类商家进场经营,鼓励扶持现有商户扩大经营规模,进一步提升特色街的档次和品味,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来旅游、观光、购物,从而使特色街成为蓬江区城市商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以特色街为代表的城市经济发展新构想,再次印证了蓬江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商业精神和商业意识。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谭有禄詹雨鑫通讯员区志勤

  记者观察

  商业文化,在步步突破中前行

  詹雨鑫

  凡事一提到“文化”二字就不再简单了。“文化”是很具内涵的东西,定义种种,莫衷一是。“文化”再与“商业”挂钩,看上去范畴小了,可实际更让人有不着边际之感。如蓬江商业文化,沉淀已达百年,风云变幻,三言两语实难窥其全貌。

  可说到“商业百年”,笔者想起了上海南京路上一位老生意人对今日南京路的评价——“繁华的过去,繁杂的今生”。此语隐有凄然,用在形容今日蓬江如此多的特色商业业态可否?沉思过后,笔者对“繁杂”的理解并非“混杂”而是“多元”,蓬江的商业业态由简到繁至多元。好比过去一条街,供人通行,走的人多了,做生意的便多了,演变成“商业街”;商业街更能吸引人气,到今日越聚越旺,便成了“步行商业街”。此过程就是传承,街的商业功能在这种传承中越来越饱满、越来越多元。

  看历史,来龙去脉了然。但论今日之“繁杂”、“多元”,其“走向”抑或“未来”才是个中要义。几经变迁,蓬江商业精神终究连绵不断。蓬江商业沉淀深厚,码头文化的开放性曾让蓬江商业经济辉煌一时,但其始终具有流动不居、即聚即散的特性,难以积淀、难以坚守,容易产生过客心态;侨乡文化的兼容性、广博性弥补了这个缺陷。城市的商业气质和城市文化有着必然联系,文化如何,往往影响和改变着商业发展的模式和速度。因此,如何发挥商业文化的积极作用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前途。如“街”、“商业街”、“步行商业街”般,蓬江的商业精神欲历久弥新,须对传统文化作出正确取舍,向现代商业转轨、并轨,求得突破。

  看如今以“发展城市商业经济”为要义的蓬江现代商业,与之相辅的便是商业文化现代化。商业诚信与商业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十分清晰,它们可为找寻商业文化现代化的突破口提供现实路径。

  为什么这样说?蓬江传统的码头文化毕竟还未一朝尽除,其衍生的过客心态容易受到商业投机的心理驱使,只顾眼前蝇头小利,忽视长远规划。而商业诚信才是商业精神的基石,是地方现代化商业发展的内因。改革开放20多年来,蓬江人如履薄冰般地愈发信守诚信准绳,同心合力维护着地方声誉和良好秩序,众多企业用实际行动把江门“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诚信蓬江”逐渐成为蓬江人发展现代商业而信守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是现代商业文化对传统的一种突破。

  作为广东省技术创新和制造业信息化试点区域,近年来,蓬江以政府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主攻企业信息化改造,推进了社会信息化发展。“数字蓬江”从一个全新角度展现了蓬江商业文化现代化的进程……

  街、商业街、商业步行街,“文化”只能在步步突破中前行,商业文化更是如此。

  图:

  常安路是蓬江最早以特色街姿态出现的商业街。詹雨鑫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