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量存款不得昏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4日13:28 信息时报

  时报新闻眼

  张鹏

  “湖南益阳一女孩遭袭受重伤昏迷,家人欲从其银行户头取钱治病遭拒,银行称必须本人凭密码支取,否则只有等她死后,按照遗产处理的相关程序,家人才能把这笔钱取出

”(《法制周报》1月23日)的新闻实在是太恐怖了:谁敢保证自己永远不会遇到类似的突发情况?一旦昏迷,自己的钱居然不能救自己的命?这种制度设计不要说什么“为客户服务”了,简直是“送客户上路”,连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底线都值得质疑。

  建议某银行以后和客户签订相关协议时注明以下条款,免得多费口舌:客户在任何情况下不得昏迷,因为本银行只认密码,不认身份证、医院证明以及其他任何证明文件,因此建议客户一旦昏迷就尽早死去,不要寄希望于可以取款救命。凡是存于本银行的款项,只能由非昏迷状态的本人凭密码支取或者家属凭相关证明作为遗产支取。

  笔者承认,银行为客户保密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面对客户昏迷的特殊状况,银行也确实有采取紧急措施妥善处理的必要。谨慎的工作态度值得赞赏,但如果在工作过程中不懂得变通,不懂得动态地查漏补缺则是令人遗憾的———这种遗憾在个案中足以置人于死地,应该高度警惕并且深刻检讨。就上述事件来说,银行完全可以派人和昏迷女孩的家人一起,前往医院、派出所、相关机构核实女孩的身份,从而保证女孩家人可以取款救人,千万不要以人手不够操作有难度为借口推脱搪塞,毕竟“客户昏迷”只是罕见的个案,更不要以“谁让你不幸存款在本银行”的口吻教训客户。如果银行明知有办法帮助客户取款而不愿实施,当心声誉受损诉讼缠身,最后难看的还是银行自己。

  这种春节不过也罢

  前一段时间,有人讨论“保卫春节”的问题,笔者颇不以为然,春节有什么好保卫的?又是一个噱头,就像某些人叫嚷着“保卫张艺谋”一样,大家互喷一阵唾沫也就散伙了。“全国铁路21日发送旅客达到374万人,与去年同比增加51万人,增长15.88%,铁路春运提前进入节前最高峰”(《京华时报》1月23日)的新闻和“上海火车票停售两天,逾千人投奔长途客运”(《东方早报》1月23日)的新闻更让笔者成为一个坚定的反对“保卫春节”的人,这和笔者讨厌“黄金周”是一个道理。“不幸”的是,春节这几天假期被称为“春节黄金周”,因此直接导致笔者对春节的厌恶增加了一倍还不止。

  我们必须承认,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淡,相关仪式和活动内容越来越少,唯一不变的是鸡肋一般的春晚,让人心痛的是票价涨幅和票贩子的心狠刀快。这样的春节要它做什么?

  既然五年之后才能不再“一票难求”,既然春运的种种顽疾短期内还是不能完全消除,全国人民大可不必抢搭“春运”这班折磨人的车次:我们不能参与加快改善交通运输现状,我们至少可以选择放弃恶化这种现状,同时为自己的钱包止血。

  其实,拜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之赐,部分人早就有了相对充裕的自我支配时间,物质条件也有相应改善,因此春节团聚的意义不大。况且,伴随着网络等高科技的发展,又有一部分人可以通过网络聊天等方式解决与家人见面嘘寒问暖的需求。至于有人为了应付坐火车回家如厕难的问题,不得不穿上纸尿裤,有人为了买票猝死火车站,有贫困生代同学买票赚取手续费被刑拘,以上种种确属21世纪初的春运留给我们的复杂而酸涩的镜像,也是部分公众为“保卫春节”所做出的选择,只是苦了自己,乐了票贩子,何苦来哉?

  病女之父该向谁求助?

  “为救治生病丈夫,四川德阳一女子电视台征婚嫁自己”(《华西都市报》1月23日)的新闻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此前网络上颇为流行令人心酸的“卖身救X”的模式,如今这一模式有了电视版,更是让我们这些看客颇感无奈。笔者是土老冒一个,不知道某些发达国家的老百姓遇到重大疾病是如何应对的,但是我想总不至于“卖身救X”吧,应该有其他的比较好的解决办法。

  “患病求助”型新闻近年来特别容易吸引公众眼球,笔者无意讨论医疗改革、医保政策等等过于宏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被时评作者、各位专家论述了千百遍,实在缺乏吸引力),加上“平价医院”遍布神州还需要耐心等待,因此我们不如考虑一些更微观更实在的东西,比如引导公众能够将现有的政策、规定使用到最大限度就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方向。

  “吉林贫困农民刘福成为给女儿看病向国内六大富豪写信求助”(《华商晨报》1月23日)的新闻提醒有关部门:农村的医疗救助制度更为薄弱,农民家庭遭遇重大疾病的时候迫切需要更专业更及时的求助指导,而不仅仅是任由他们挨家挨户去借钱,或者毫无把握地将求助信邮寄给“福布斯富豪”。医疗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疾病的降临并不会“循序渐进”,如果有关部门能够通过基层组织(比如居委会、村委会)及时快捷地向遭遇疾病的家庭传授有效的求助方式、求助途径,告知病女之父、病夫之妻该向哪些部门、单位求救,如何获得善心捐款,虽然“治标不治本”,但也算是一件公德无量的事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