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黄禹锡事件给韩国上了一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4日15:02 新华网

  从“全球克隆学术带头人”到“造假带头人”,从“民族英雄”到“民族耻辱”,黄禹锡轰然倒下,留给韩国的,是震惊,是悲痛,是羞耻,是迄今都没有停止的深刻反思。

  声名显赫

  2004年2月,韩国首尔大学教授黄禹锡在世界顶级学术刊物《科学》上发表论文,宣

称其领导的研究小组率先用卵子成功培育出人类胚胎干细胞,一时间黄禹锡声名鹊起。

  2005年5月,黄禹锡研究小组再次在《科学》发文,宣布攻克了用患者体细胞克隆胚胎干细胞的科学难题,韩国为之沸腾。3个月后,黄禹锡声称成功培育出世界上首只克隆狗。又2个月后,黄禹锡所在的首尔大学,专门为这位“全球克隆学术带头人”建立了“世界干细胞实验室”。11月下旬,《科学美国人》杂志评出2005年度50名杰出科学家,“克隆先锋”黄禹锡名列榜首。黄禹锡光芒四射,韩国人目眩眼花。政府科研资金向他倾斜,为他配备部长级的警卫队伍,为他特别发行了一套邮票,把他从放牛娃一跃成为国家英雄的事迹编入中小学教材;国民把他当作“民族英雄”,媒体称赞他为“克隆之父”、“离诺贝尔奖最近的韩国人”;患糖尿病等病的患者则视他为“救命菩萨”。

  直坠地狱

  2005年11月,形势开始逆转。黄禹锡的一位重要合作伙伴宣布停止合作,因为研究小组涉嫌用“不道德”手段获取人类卵子。11月24日,53岁的黄禹锡辞去刚刚就任的“世界干细胞研究中心”主席职务。事态急转直下。该伙伴又要求《科学》杂志删去研究论文中他的名字,并指出该论文中有些部分是“编造的”。而黄禹锡的另一重要合作伙伴透露,该研究机构曾向提供卵子的女性每人支付150万韩元的补偿金。而根据韩国生物伦理法,有偿献卵系不合法行为。此人还透露,黄禹锡向他承认,发表于《科学》上的那篇“划时代”论文存在虚假成分。黄禹锡任教的首尔大学宣布对此事件进行彻底调查。一个星期后,调查报告公布,指出发表在《科学》上的论文数据属于故意伪造。黄禹锡当天向国民道歉,并辞去首尔大学教职。

  调查越是深入,揭发出的丑闻越多,潮水般的批评开始涌来,黄禹锡四面楚歌。2006年的第一周,政府官员就宣布取消他“韩国顶级科学家”的称号,《科学》杂志也决定要撤销其精心编造的两篇论文。首尔大学1月10日公布的最终调查结果表明:除了世界上第一条克隆狗是真的外,其他方面黄禹锡都存在捏造、欺骗行为。

  掩耳盗铃

  如果说黄禹锡欺世盗名,那么韩国有关方面就是掩耳盗铃,因为他们错过了多次可以制止事态进一步恶化的机会。

  早在2004年5月,英国《自然》杂志披露,有两名黄禹锡麾下的女科学家捐献了卵子。从科学伦理角度来看,事态严重。因为黄教授有可能利用其权威地位强迫手下工作人员捐献卵子,即使没有强迫,下属也有压力或主动配合的可能;此外,实验课题承担者自己研究自己,可能会在选择、时机、培育等过程中“特殊化”实验标本。“捐卵”事件曝光后,韩国生物伦理协会要求黄禹锡在事情真相判明之前,中断研究,但黄禹锡以此事不犯法为由未加理会。2005年6月,韩国文化广播公司(MBC)收到报料,揭露黄教授的研究有造假嫌疑。这家电视台经过数月调查后,于11月22日深夜播出专题节目《黄禹锡神话的卵子疑惑》。不料,无数疯狂热爱黄禹锡的人提出强烈抗议;有人甚至组织“烛光游行”以示声援,其他韩国媒体也大多站在黄禹锡一边,指责MBC“损害大韩民国国家利益”。高压之下,MBC“低头认罪”,还把千辛万苦戳破黄禹锡泡沫的节目制作人停职。当时,众多狂热的韩国主妇、美女拥到黄教授所在实验室,要求无偿捐献卵子。韩国政府态度同样值得玩味。当黄禹锡自己都承认实验中有伦理问题后,作为主管部门的韩国科学技术部却不置一词。争论公开化后,政府一度手足无措,召开了由总理亲自主持的紧急会议,协商的结果是重申政府支持生物医学研究,表示要等验证调查结束后再做评论。韩国总统府的一些官员甚至表示:即使黄禹锡有错,也不算什么,他功大于过,政府还是应该继续支持,毕竟黄禹锡本人代表着韩国未来经济增长点。

   警钟长鸣

  如果不是个别有羞耻感的科学家良心发现、主动揭发,黄禹锡今天可能还在欺骗世界。人们不禁要问:各种监督力量哪里去了?为何没能及时发现问题?发现后为何未能及时纠偏?

  有人反思韩国政府扶助科研机制的弊病,有人剖析科学研究监督体制上的缺陷,有人认为韩国媒体也难逃其责。韩国媒体迎合了大众对技术更新的过分奢求,习惯于将科学神秘化、将科学家明星化。对黄禹锡大树英雄式的宣传,对干细胞研究一味打气,淡化了这项研究的复杂性,从根本上忽略了科学研究是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和科学自身的限度,根本无助于公众了解真相。黄禹锡等人正是利用了这些并不客观的报道,利用了公众非理性的激情,作为支持研究的砝码和自己沽名钓誉的工具。从根本上说,黄禹锡事件折射出当前韩国社会“急功近利”的浮躁。韩国人的爱国热情和积极干劲为国家经济腾飞作出了贡献,促进了韩国民主进程。但“越快越好”的风气、过于强烈的获得国际认可的热望导致了不少领域的浮夸潮流。黄禹锡事件便是这种浮夸风在科技领域结下的恶果。善的目的不是恶的手段的通行证。以崇高的目标为幌子,不择手段利用舆论、消耗社会资源,很可能带来潜在的灾难,而消弭这种灾难的成本可能远远高于“成果”带来的利益。

  韩国人已开始讨论这场灾难的正面意义,认为它可能使韩国科技界在更加稳固的道德高地上立足,韩国可能因祸得福。(冯武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