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学生社会责任感为何如此淡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5日00:00 红网

  2005年12月,乌鲁木齐市第70中学的张冬所带的高一(8)班的43名学生制作了500份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主题内容是:学生们如何看待社会责任感、爱国热情和家庭感受等问题。面对着500份调查问卷结果,张冬老师担忧地说,“没想到现在的学生社会责任感如此淡薄”,他的学生在做数据统计时,也发出相同的感慨。对如何看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问题,有30名学生认为国家观念可淡化,有136名学生认为个人自由无须强求,有229名学生认为应该热爱国家,只有105名学生认为热爱祖国是基本的道德准则。(1月23日中青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家耳熟能详,这个成语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提出来的。顾先生在《日知录》卷十三中曰“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意为每个普通人都应对自己的国家、民族的兴亡负有责任。

  今天,这句话已成为一个人对社会是否有责任的试金石了。台湾的高震东先生进一步把这句话中的“匹夫有责”明确为“我的责任”。不管怎么说,一个人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都是应该有责任心的。

  但乌鲁木齐市70中的这份调查表却有部分学生认为国家观念可以淡化,其潜台词就是可以对国家不负责任。虽然不是多数学生的想法,但其中折射出来的社会现实倾向却是令人担忧的。

  无独有偶,我因为搞课题的需要,也对我校的部分学生进行了一些调查,调查发现:主动帮助干家务的仅占15%,去商店要大人陪同者占45%,乘车主动让座者占18%;57%的学生对自己在学校、家庭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地位、责任很不明确。

  在对高中生的问卷调查中竟然有8.75%的学生认为:对社会对他人奉献只是一种手段,索取才是真正的目的;48.8%的学生认为生活第一需要是金钱;59.18%的学生主张择业首要考虑的因素是经济收入。

  面对如此调查结果,我不得不想到是否当代的中学生或城市的中学生已经成了一群功利心非常强而普遍缺少责任意识的青少年?笔者深思现在的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如此淡漠的原因可能有以下方面:

  一是社会风气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各种社会思潮也不可避免的影响着学生。社会上出现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严重地腐蚀着中学生的心灵。中学生价值观日益现实化和极端个人化。受社会上“拜金风潮”的影响,部分学生产生读书无用的念头,出身在富裕家庭的学生情况尤其如此,影响所及,也使其他学生认为“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这种只知追求物质利益,追求个人享乐的风气,极易造成社会责任感的缺乏。

  二是学校教育的缺位。现在的中学教育就是应试教育,而应试教育也就是与当代社会脱节的填鸭式教育、死记硬背教育。学生每日两点一线从学校到家里。甚至越来越多的学校搞封闭式教学,更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成为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其结果也造成中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缺乏接触和了解社会的机会,这样势必造成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

  因此作为学校教育来说,应该针对中学生社会责任感淡漠现状做出调整:

  一、要加强德育教育。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德育先于智育”。英国教育家洛克也说:“我认为一个人的各种品性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这也说明德育教育无论如何都应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不要只抓升学率而把德育虚化和程式化。而且,应避免说教和与学生实际脱节。德育应自然而然融于学校的其他教育之中。

  二、要加强社会实践。学校教育不应只是短时教育,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应加强学生学习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动态地观察、体验社会生活,为将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解决社会问题奠定基础。这就要“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教材处理上也要打破本本主义,而应关注时世、关注生活,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如刚结束的2006年高考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作文题是考“责任”,话题是因松花江污染、国家环保高官引咎辞职一事。

  这样的话题、这样的教育是体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最直接的教育,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们平时教育都能自觉把教育与百姓生活与国家大事结合起来,那我们的学生怎么会不关心国事呢?我们的学生怎么会成为社会责任感淡漠的人呢?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不仅在教材上、在生活中也是关心国事的身体力行者,那对学生的影响就不仅是暂时的而是终身的了。这样的教育才是素质教育,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所应追求的教育。

  (稿源:红网)

  (作者:徐晓)

  (编辑:实习生:万晓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