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文化经济化”≠“文化金钱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5日00:03 红网

  据1月22日《新文化报》报道,一些人糟蹋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手段层出不穷,“水煮”、“清蒸”、“干煸”……咋挣钱咋整。近日,记者又看到对名著的“乱炖”版,乌七八糟的语言充斥书中。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家长却很生气。在一本书名为《水浒志》“江湖版”的漫画图书首页上写道:“下面我要讲3个女人和105个男人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水浒》……仁宗嗝屁儿后,英宗继承了皇位。”另外,书中还有大量诸如“泡妞、赌钱、壮阳药、骚狐狸”等词汇;在一本另类《西游记》里,说孙悟空偷吃了太上老君精心炼制的

“伟哥”。

  有一种观点认为,文化与市场的结合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即文化只有市场化,商业化后,中国文化才可能复兴。这个观点对不对?笔者认为有它一定的道理。因为任何东西一旦和经济利益挂上钩,必然能够刺激其发展变化的速度,文化当然也不例外。发达国家的文化之所以获得快速发展,无不是将市场作为发展文化的手段。

  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中,首次使用了文化产业一词,这标志着“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已经被提上了我国文化大发展的议事日程。说明我们已经意识到,相对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文化已经很不适应社会需求;中国文化要想获得复兴,要想追赶世界文化强国,必须要走“文化经济化”这一条路。

  但是我们搞“文化经济化”,目的是利用经济杠杆来撬动文化市场,利用经济手段去促进文化的“原创”和资源的开发,而不能把“文化经济化”简单理解为牟利。如果文化市场化运作变成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那势必就会产生像“糟蹋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这样的荒唐行为。这种一切“向钱看”的文化市场,不是真正意义的“文化经济化”,也无法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相反,由于肆无忌惮的篡改、曲解传统文化,急功近利的“演义”经典文化,必将使中华文化遭受灭顶之灾!

  因此,笔者认为,“文化经济化”万万不能朝着“金钱化”方向发展。“江湖版”《水浒志》是可以招徕读者;另类《西游记》也很能吸引青少年的眼球。可是,如果让这些“水煮”的、“清蒸”的、“干煸”的,甚至“乱炖”的名著充斥市场,成为亲少年猎奇追捧的对象后,那么正统原版的古典名著的影响力,必将在一代青少年中丧失殆尽!请问,这种“产业化”下的文化,除了出版商们赚的盆满钵满外,还能有什么好结果吗?

  (稿源:红网)

  (作者:贾如军)

  (编辑:实习生:万晓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