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解读新兴工业大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5日06:38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解读新兴工业大省

  

解读新兴工业大省

  

解读新兴工业大省

  

解读新兴工业大省
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徐光春书记指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基本确立了我省成为新兴的工业大省的地位。这句话,饱含了对我省工业发展的肯定和赞许,透露出几分自信和自豪,又指出了自身发展的压力和差距,进一步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四个标志

  河南在许多人的眼里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但这仅仅是河南的一个侧面,河南更是一个飞速发展的工业大省、经济大省。

  新兴工业大省的含义是什么,又有哪些标志?概括地说:

  第一,从结构上看,二、三产业特别是工业已经成为我省经济的支柱,工业化度达到71%。1978年,我省第二产业增加值超过第一产业;1986年,工业增加值超过第一产业;199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第一产业;2005年,全省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82%,农业进一步降低到18%,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非农产业已经在全省经济中居主导地位。根据产业经济理论,将二、三产业的比重,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进行综合考察,我省的工业化度达到了71%。

  第二,从总量看,河南已跻身全国工业第一方阵。河南工业经济总量大,2005年工业增加值近5000亿元,上升到全国第5位;在全国的份额迅速上升,工业增加值1978年仅占全国的3.7%,2005年有望达到6.3%。人们印象中的上海、北京、天津、辽宁、湖北等工业省市,工业总量实际上都落后于我省。

  第三,从速度和效益看,我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5年与1978年相比,生产总值增长约16倍,工业增加值增长约29倍。“十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6.8%,高出全国2.8个百分点。2005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达2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以上;实现利润600亿元左右,在全国名列前茅。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10000亿元,地方一般财政收入达500亿元以上,可支配财力达到1000亿元。

  第四,我省有一批优势行业和优势企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电力、铝工业、食品工业等新的支柱产业异军突起,电力装机前些年每年新增100万千瓦,2007年可望达到3500万千瓦;氧化铝、电解铝产能均居全国第一位,并占有较大比重;河南的火腿肠、方便面、味精、速冻水饺、速冻汤圆、白条鸡、冷冻鸭等系列食品无人不晓,畅销海内外。在传统产业领域我省也不示弱,省属六家煤炭企业2005年实现利润26亿元;安钢26年来累计上缴国家150多亿元;宇通在汽车行业为河南挣得一席之地;神马集团是我国第一家也是最大的帘子布生产企业;风神轮胎是全国最大的全钢子午线轮胎制造基地。安彩、宇通、双汇、莲花、许继、天冠等群星灿烂,成为全国同行业的“领头羊”,为河南增光添彩。

  当然,河南是一个新发展起来的工业大省,相对北京、上海、天津等先行工业城市而言,相对山东、广东、江苏、浙江等沿海省份而言,河南这个工业大省是后起的,是新长成的。

  新兴工业大省,意味着河南的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具备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这使得我们有富裕财力加大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力度,解决社会转型期的诸多矛盾,开始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味着河南工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具备了加速发展的有利条件,正在向工业化中期阶段加速推进。意味着河南获得了一个新的名片,新的符号和象征,有利于宣传河南,把一个快速发展的河南、正在崛起的河南介绍给全中国、全世界;有利于增加河南在全国一盘棋中的分量,赢得更多关注的目光,争取更多发展的机会;有利于全省人民增强信心,鼓舞斗志,继续保持干事创业那股劲头,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六条经验

  新兴工业大省地位的确立是几代人半个多世纪艰苦奋斗的结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老实厚道的河南人民在这片古老大地上上演了一曲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英雄赞歌,逐步走上了一条具有河南特点的工业化路子,创造了许多值得长期坚持的宝贵经验。

  一是坚持把解放思想作为先导和总开关。上世纪80年代,面对“姓公”、“姓私”的争论,干部群众中相当普遍的守摊思想,省委提出“五破五树”,之后又提出“先换思想再换人,不换思想就换人”,极大地促进了思想解放,增强了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乡镇工业进入大发展阶段。90年代以来,省委省政府多次组织领导干部到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江西、内蒙古等地考察学习,开阔了眼界,发现了差距,推动了观念更新,学到了加快发展的办法,引入了经济开发区、出口加工区等现代工业发展模式。

  二是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当非公有制经济还处于萌芽状态时,我省就制定了较为宽松的政策,促进了个体经济发展,保护了私营经济,近几年我省非公有制经济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为加快乡镇企业发展,我省不论经济成分,乡办、村办、组办、户办、联户办一齐上,对全民创业意识的觉醒和县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1989年治理整顿、1993年对经济过热降温、2004年以来的宏观调控中,我省正确领会和贯彻中央的战略意图,妥善处理发展与整顿的关系,坚持有保有压,促进了全省经济持续平稳增长。

  三是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始于上世纪80年代,广东等边陲地区崛起,江苏由“鱼米之乡”摇身一变成为工业强省,与河南同处在一个发展水平的山东后来居上,都对我们有了深刻的启示,他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发展工业。从此,“办工业”、“上项目”成为河南的不懈追求,时代的最强音。2003年,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把工业化作为“三化”的主旋律,实现中原崛起的必由之路。各市、县理清思路,走出误区,纷纷确立了“工业立市”、“工业强县”战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四是勒紧裤带搞建设,全力以赴调结构。上世纪80年代,我省“当掉裤子”也要上项目,投资兴建了洛阳石化、中原大化、中原乙烯等重点工程。90年代初,集中力量实施了关系全省经济大局和发展后劲的郑州民用机场、郑汴洛高速公路、50万门程控电话工程、350万千瓦电力建设等“十大基础工程”,和洛阳石化工程、河南煤化工工程、河南食品工程、河南钢铁工程等“二十项产业发展工程”,改变了全省经济面貌,河南工业发展的基础由此基本奠定。为了推动产业升级,增强我省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1999年,省政府决定设立工业结构调整资金,每年从并不宽裕的财政中挤出1亿元;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化贴息资金,每年5000万元,几年来一共支持了516个有市场、有效益的优势项目,同时排出了74户工业企业重点扶持,动态管理。进入21世纪,省政府又筛选了百户重点企业,从项目立项、土地供应、贷款协调等方面进行支持,倾力打造我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主力军团。

  五是改革开放,着力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十五大前后,我省广泛借鉴兄弟省市企业改革经验,将大部分中小企业通过改制推向了市场。对改革中出现的有争议的问题,没有听风就是雨,保护了改革的积极性。2003年,省委省政府痛下决心,召开了全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会议,出台了有关决定和意见,目前已有518户国有企业完成了公司制改造,92%的工业企业实现股权多元化。与此同时,改革政府管理体制,提高行政效能。我省开放的步子越来越大,特别是近年来,我省在美国、加拿大、香港等地成功举办了招商引资活动,已有34户世界500强企业落户中原;与上海、广东、浙江等沿海省份的合作不断深化,仅2005年就引进省外资金500亿元。

  六是始终保持强烈的危机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永不自满,永不懈怠。为了迅速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实现“一高一低”,强化“人均意识”;当我们的发展速度上去之后,省委省政府强调要保持“两个较高”;当我们的经济总量上去之后,省委省政府强调要在中部崛起中走在前列,达到农业先进、工业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富裕。

  五点策略

  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我省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兄弟省市你追我赶的态势对我省构成很大压力,加入世贸后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依然存在;我省工业实力增强,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在高位运行,但资源型工业的特征、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我省已经是一个新兴工业大省,但还不是工业强省、经济强省,建设一个与我省人口、资源、区位相匹配的经济强省,还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充分的准备。

  第一,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要改革政府决策方式,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有限政府,提高行政效能;提供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创业环境,由主要靠政策推动经济增长转向依靠法规和制度推动经济增长;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企业改革要在产权多元化的基础上突出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开放是加快发展的推进器。要优化投资环境,创新招商方式,努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继续扩大总量,着力提高质量,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加大“走出去”战略实施力度,通过对外投资办厂扩大发展空间,带动产品出口和劳务输出,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境外供应和加工基地。通过扩大开放更加有效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适应国际竞争,在开放中生存,在竞争中提高,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促改革,促发展。

  第二,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我省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能源、原材料等资源性产业要把重点放在提高资源回采率、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加工深度、提高产品附加值上,发展煤电铝材,发展煤化工和盐化工,做强做长。要在全国乃至全球竞争的格局中谋划传统产业改造和优势产业发展,新上基建、技改项目都要增强前瞻性和预见性,以广阔的市场作背景,以先进的技术作依托,达到设备更新、技术升级、产品换代、竞争力增强、效益提高的目的。积极探索利用经济手段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实行产能交易制度、产出分享制度,提高资源税和排污费。要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发展电子信息、软件业、生物、新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化的过程实质上是非农化的过程,第三产业的发展既是整个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工业发展水平的需要。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企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巨大需求,以及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导向,都要求我省服务业必须有大的发展。要提高认识,把服务业的发展摆到应有位置,不能按一、二、三产业的顺序等工业发展充分了再发展服务业。要加大对传统服务业改造的投入力度,推行电子商务,创新经营模式,开拓农村市场,在外资企业“抢滩”中国的形势下力保省内企业的市场份额;放宽市场准入,大力发展各种经济成分的金融、保险、信息、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精心策划,打造品牌,大力发展旅游、文化等新兴产业,显著提高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第三,大力实施“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知识、技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劳动者素质偏低,高素质人才缺乏,已经明显制约我省经济发展。要有战略眼光,树立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的观念,巩固提高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培养大批合格劳动者。强化人才意识,建立公开、公正、竞争、择优的人才任用机制,拓展各类人才施展才华的空间,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大好局面。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改变我省在很多领域处于国际分工价值链低端的状况,必须发奋图强,坚持自主创新。要下决心改善创新环境,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要着力于建立一种稳定的制度和机制,使创新成果具有明晰的产权、可预期的收益,充分调动人们创新的积极性。要确立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大型企业必须立足于自主解决核心技术的来源问题,中型企业要广泛开展产、学、研联合,小企业要通过为大中型企业配套服务争取技术支持。要大力发展技术市场,完善科技型企业孵化体系,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公共技术推广体系,使先进实用的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发挥好政府的导向作用,对发明专利实施重奖,鼓励原始创新;统筹设备和技术引进,对消化吸收等相关投入提出强制性要求,推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组织协调中央在豫和省属科研院所以及企业技术中心联合攻关,逐步提高集成创新能力。

  第四,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要素聚集。提高城镇化率、改变城镇化远落后于工业化的状况,是加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坚持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增强郑州在中原城市群和全省的发展力、辐射力、带动力、创造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强化城市的产业支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更多的生产要素,把城市发展建立在坚实的产业基础之上。进一步改革户籍、住房、就业等制度,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搞好规划,强化管理,注重服务,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人居环境。

  第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转型。经济增长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是由我省的资源状况所决定的。各地都面临着转变或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要认真研究资源型城市、消费型城市、传统农区等不同地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发展支柱产业、接续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路子,加快向新型工业大省跨越。抓紧研究制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法规,通过政策鼓励和法律强制约束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使我省的人口负担尽快变成人力资源,提高加工制造水平。通过制度变革与流程再造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切实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夯实集约型增长的微观基础。实施节约优先的方针,从规划建造入手,贯彻节约利用资源的原则;把生产环节作为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将消费环节一并考虑,倡导科学理性的社会生活方式,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⑦6

  省委政研室工业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