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平等对待“流动孩子”——“新生代”素质教育系列报道之五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5日06:38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平等对待“流动孩子”——“新生代”素质教育系列报道之五

  

平等对待“流动孩子”——“新生代”素质教育系列报道之五

  

平等对待“流动孩子”——“新生代”素质教育系列报道之五

  

平等对待“流动孩子”——“新生代”素质教育系列报道之五
如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迁到城市上学的已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中,有不少人还因父母变换打工地点而多次转学。因此,有人将这一群体称为“流动孩子”。那么,这些孩子进城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等方面能否适应环境的变化?去年12月底,信阳市有关部门在信阳市属3所中小学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调查显示:97%的学生认为老师和城里的孩子对自己很友好,但也有12.3%的学生和城里孩子在一起时感到自卑

  12.3%的孩子有自卑感

  在信阳市工区路卖水果的万先生夫妇,已从农村来这儿生活了4年。2005年9月前,他的3个孩子一直在老家商城县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学习。去年6月,他听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市区的学校不要借读费了,就将孩子们转到了住处附近的信阳市实验中学。

  像万先生这样把孩子带到城里上学、且能享受到和城里孩子同样待遇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近几年,在我省各地还有很多。据不完全统计,仅在信阳市区各中小学就有1000多人。

  去年12月底,信阳市市委办公室、政研室和河区区委办公室、区教育局联合在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较多的信阳市实验中学、实验小学和市职业技术学院附小,对81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5%的学生对目前的生活状况感到满意或较满意;97%的学生认为老师和城里的孩子对自己很友好;92.6%的学生认为城里的学校比农村的好。

  调查结果同时也显示,有30.8%的学生认为在城里上学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受城里人歧视;12.3%的学生和城里孩子在一起时感到自卑,其中,4.9%的学生害怕被城里的孩子瞧不起,1.2%的学生害怕被老师瞧不起。这些孩子所占比例虽然不是很大,但如何让这些孩子消除自卑、增强自信,让他们更好地学习,无疑成了摆在社会和学校面前一道待解的难题。

  让孩子在关爱中成长

  王小伟(化名)是信阳市实验中学初一(1)班的学生,去年9月,他随母亲从老家商城县来信阳市读书。

  他的班主任艾泽琴说:“一入校我就发现这个孩子有点孤僻、胆怯。课间休息时,他也不与同学一块玩耍,平时和同学也很少交谈。而且,他天天迟到。”

  后来,艾泽琴了解到,王小伟的母亲在学校附近的一个市场卖水果,为了多挣些钱,她晚上还要再去帮一个小饭馆洗碗,不能像有些家长那样按时按点地回家给孩子做饭。艾泽琴就对王小伟说:“回家和你妈说,钱是挣不完的,尽量能早点回家给你做饭。不然,天天迟到,会影响学习的。”

  艾泽琴说:“后来我发现,这个孩子身上有很多优点。比如他的自理能力很强、很勤快,人品非常好,其他同学打扫卫生时,他主动去帮助别人。于是,我就有意识地在班上讲他的优点,让其他同学向他学习。同时,我还鼓励全班同学帮助他。一些学生就把自己家里的空饮料瓶收集起来,用卖的钱给他买文具。”

  在老家上小学时,王小伟没学过英语,艾泽琴就把他的座位和一个英语比较好的同学排在一起。

  在老师的鼓励下,在同学们的帮助下,王小伟的英语成绩进步很快,从刚开始时的二三十分到现在能考及格了。更重要的是,他的性格有了很大改变,在人前敢说话了,比较自信了。去年11月底,他还积极参加班干部的竞选。第一个职位没竞选上,就又竞选了第二个职位,并以极大的优势竞选成功。

  艾泽琴说:“这些随父母进城的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比起来,往往缺乏自信,且大多或多或少地有些自卑感。如果老师和同学不去关爱、帮助他们,他们的自卑感可能会更强、会更没有自信。这对孩子今后的成长非常不利。”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互相配合

  “对这一部分孩子,要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让他们的心理更健康,单靠学校和老师的力量还不够,还要有家长的配合,不然效果会大打折扣。”信阳市实验中学政教处主任罗?说。“而这些孩子的家长大多忙于生计,对孩子的要求不是很高,对他们抱的希望也不是很大。还由于这些进城务工人员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往往简单粗暴,不会也不知道怎样和孩子沟通、交流。所以,我们就经常把这些家长请到学校来给他们开讲座,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谈应该怎样教育孩子,谈对孩子的教育要舍得投入,不要总是把挣的钱拿回家盖房子等。为鼓励家长配合学校教育,每年我们还评选模范家长。”

  该校校长陈继说:“我就曾对一个学生家长说,你现在挣点钱就拿回家盖房子,而不是把钱用在孩子的教育上,难道你还想让你的孩子也像你一样,长大后缺少文化知识,靠打零工为生吗?那位家长无言以对,后来他对孩子的教育也重视起来了。”

  “通过给这些家长开讲座,一些家长的变化还是非常大的。”该校副校长蔡凤仙说。“我们学校有一个学生李想(化名),2005年考上了信阳高中。他的母亲从农村来市里做个小生意,平时对孩子的学习几乎没问过,也不懂怎样教育。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她不是打就是骂。听了我们的讲座后她深有感触地说:‘原来我想有他一口饭吃、能认俩字就中了,不知道教育孩子还有这些讲究,孩子考上学以后还能有这样美好的前景。’后来,她又多次主动找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问教育孩子的具体方法、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从那以后,李想的学习进步很快。在中招考试前,她又几次到学校,问老师孩子考哪所学校好。”

  平等对待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

  “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学习成绩不可能完全一样,总有强弱优差之分。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作为一名班主任,在面对这些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时,要带着一腔爱心——教育爱、师爱和母爱——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这是信阳市实验中学教师李秋梅在一篇文章中写下的一段话。

  陈继说,早在2002年他们学校就参与了北京师范大学陈会昌教授主持的一个研究课题,他们分担的一个子课题的题目就是:平等对待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

  “现在我们学校1100多名学生,其中百分之三四十都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陈继说。“通过家访我们了解到,这些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不缺打、不缺骂,就缺关爱。所以我们要求老师,一定要从内心深处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去关爱他们。平时要多留心他们生活中和心理上出现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没事的时候,摸摸他们的头、拍拍他们的肩,这比简单的批评和训斥效果要好得多。”

  蔡凤仙说:“这些孩子身上有很多闪光点,我们要求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时刻处在受尊重和理解的氛围中。这样,才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消除他们的自卑感。”

  “另外,我们也觉得单靠学校自身的力量,还不能完全解决这些孩子的问题,特别是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专业教师,现在,一些简单的问题我们还能解决,如果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该怎么办呢?”陈继不无忧虑地说。⑤3

  □本报记者秦兴利本报通讯员曾林峰 汪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