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专家呼吁“保卫春节” 危机是真是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5日07:21 新华网

  在2006年的春节即将来临之际,河南大学教授、我国著名民俗学家高有鹏撰写的一份《保卫春节宣言》引起了各方关注。

  

专家呼吁“保卫春节”危机是真是假?

  针对近年来“洋节日”在国内越来越走俏,本土传统节日相形之下越来越“萧条”

和“冷清”的现状,《宣言》从一开头就向人们提出了一系列严峻的问题:我们的春节会丢失吗?我们会过年吗?我们到哪里过年?

  “一石激起千层浪”。《宣言》中的问题旋即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在现实社会和虚拟网络上引发了一场大讨论,其中赞成高有鹏教授观点者有之,反对者也不乏其人。

  激烈的观点交锋让人们不得不思考:面对洋节日的“节节进攻”,专家发出“保卫春节”的呼吁,到底是针对传统节日的文化自救活动,还是危言耸听?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如何在全球化的语境下进行创新,不断寻找新的载体实现过渡,并最终成功地传承下去?

  缘起:《保卫春节宣言》

  《保卫春节宣言》共分五个部分,长达5000余字。高有鹏首先列举了“端午祭”被韩国人抢注为非物质遗产和蒙古国成功将马头琴申请为非物质遗产等事例,逐渐引出话题:春节离我们越来越近了,但许多人叹息找不到过年的地方了——我们的春节会丢失吗?

专家呼吁“保卫春节”危机是真是假?

  随后,《宣言》从“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顶破毡帽”的传统年俗讲到过年的来历,从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的内涵讲到保卫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在这一过程中,文章不断地向人们发问:年是什么?年在哪里?我们为什么要过年?我们会过年吗?

  在讲到年夜饭时,文章说,“红红的蜡烛,喃喃的祈语,庄严的仪式,温暖着每一颗中国心。吃饺子,喝团圆酒,在平时是家常饭,在此时便是数千年古老文化的延续,是对人与人之间相互祝福、相互关爱的文化理念的具体实践。”

  不仅如此,《宣言》甚至把保卫传统节日上升到了民族文化安全的高度。“这些年,洋节太多,它并不仅仅是时尚问题。”高有鹏写道,“我读了桑德斯揭露美国中央情报局在世界各地插手文化发展的著作,多次同人谈到西方节日对东方文化精神体系的颠覆和销蚀。我想说,保卫春节就是保卫民族文化安全……节日,尤其是春节,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丢失

专家呼吁“保卫春节”危机是真是假?
掉,不能用洋节淡化之。”

  《宣言》指出,中国传统节日之所以能流传千百年,是因为每个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然而在今天全球化和商业经济等新的文化语境下,以春节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节日正在遭受着巨大的考验。我们应该“保卫”好我们的传统节日,决不能让它在洋节日的“围攻”中丧失魅力。

  在文章最后,高有鹏号召人们,“保卫春节既需要文化系统的建设,又需要争取社会更广泛阶层的支持。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争取更多的人们保卫春节,将其纳入申报世界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应该是我们当代人的文化使命!”

  交锋:“文化自救”还是“危言耸听”

  《保卫春节宣言》的内容在社会上流传后,迅速引起很大反响,并获得了大量的签名支持。“现在过春节,城市里不让燃放鞭炮,住在单元房里有些人不贴春联,吃年夜饭时很多人到超市买速冻水饺。”郑州大学2002级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党淅晨说,“这些都说明,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亟需保护。如果连春节都丢了,我们真不知道还能过什么节日。”

  

专家呼吁“保卫春节”危机是真是假?
支持者还认为,年轻人崇尚过洋节日的风尚并不是健康的,而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冲击。另一方面,这也反映出国内年轻一代对本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冷漠和缺乏责任感。联系到韩国人抢注“端午祭”为文化遗产,一些人甚至把高有鹏的举动视为对民族文化的自救。

  然而,同时也存在着不少对《宣言》提出质疑的声音,尤其是很多农民表示,尽管现在的“年味”和过去相比是淡了,但从农村来看,春节还没有被冷落到要对其进行拯救和保卫的地步。

  河北景县农民张新民说:“春节、中秋节这些传统节日在农村还是非常受重视的

专家呼吁“保卫春节”危机是真是假?
。即使生活不宽裕的,过年了也要给孩子买套新衣服。包饺子、放鞭炮、贴春联、吃年夜饭、发压岁钱、相互拜年等传统风俗仍然存在。”

  郑州市民任崇岳表示,洋节日在中国的火爆是表面的,春节等传统节日在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根深蒂固,不需要保卫,认为春节会被洋节日取代的说法有点危言耸听。

  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认为,学者提出要“保卫春节”,说明了其文化责任感和危机感,但“保卫”这个字眼有些太悲观了。冯骥才举例说,每年春运期间,人山人海回家过年的场面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

  “我亲身体会过‘民工潮’,他们买不到车票,从窗户里钻进去,身体都刮破了,当时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动,这就是我们文化的力量——我们民族5000年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在于我们民族心理最深层的一种东西,即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共识:传统文化要保护也要发展

  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交锋是激烈的,但越来越多的专家也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

专家呼吁“保卫春节”危机是真是假?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洋节日的流行正是“地球村”的特色,是多元文化相互融合与交流的体现,对于洋节日所代表的其他民族的文化,我们应该充分尊重。但另一方面,国人也要捍卫和守护本民族的文化精神,要不断开掘传统文化的新内涵,寻找新载体,从而更好地完成民族文化的过渡和传承。

  冯骥才认为,洋节日之所以在城市里更加流行,并且以都市青年为主要群体,这并不能责怪年轻人。“城市里不是没有‘年’的情感,而是缺乏‘年’的载体。”

  据了解,近几年,在中国比较流行的洋节日包括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愚人节和感恩节等,这其中又以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对国人影响最大。

  河南民俗学家高天星分析,洋节日在国内的流行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是商家在炒作以促进形成市场消费的商机;其次是媒体宣传放大了节日效应;第三是部分青少年追求新奇时尚;第四是一些富裕家庭崇尚国外文化的精神诉求;第五是外国节日通常具有浪漫色彩,容易成为人们狂欢和宣泄的渠道。

  “总体来看,在追求洋节日的过程中,大部分人都是随波逐流,并不真正了解这些节日的文化内涵。”但高天星认为,洋节日表面的火爆也从另一方面提醒国人:我们确实需要重视如何使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与时俱进。

专家呼吁“保卫春节”危机是真是假?

  高天星指出,事实上,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春节在很多方面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变化。“比如,春节原本是合家团聚的节日,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却选择利用春节假期出外旅游;以前除夕要守夜,现在变成了看春节联欢晚会;原来拜年是相互串门、面对面的,现在变成了用短信、贺卡、电话等方式拜年;春节聚餐,原来是一家几代人在家里吃,现在变成了亲朋好友到外面吃。”

  “过年,这个中国最重要的民俗节日包含了诸多的精神涵义,扬弃不等于放弃,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需要现代的人们去挖掘、放大。”冯骥才说。

  高有鹏建议,守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应该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建设民俗社区。“现在的城镇化一味地强调硬件发展,忽视了精神内容的建设。”高有鹏说,“在这一点上,首先政府要肩负起责任来;其次也要求商家不能唯利是图,不能对洋节日盲目利用;另外媒体也应该加强宣传,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