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中国年轻人越来越重视隐私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5日08:44 新华网 |
“隐私”在中国很少受到重视,这样的例证随处可见。该国的公厕经常是没有挡板的,当地人方便时比邻而蹲,一点都不感到不自在。在医院里,医生在众目睽睽之下接待病人,患者的隐私往往被抛到九霄云外。在社交场合,素昧平生的人会彼此问起收入、体重等多数西方人连密友都不愿告知的私人细节,中国人觉得提这些问题无所谓。 尽管如此,有迹象表明,“隐私”的观念在中国正逐渐流行开来。在当今的西方社 会,关于隐私的辩论已司空见惯;而在中国,也有许多人开始对打探员工秘密的雇主、挖掘个人信息的营销人员和无所不在的监视摄像头表示不满考虑到几十年前的情形,这算得上是一个显著的进步。中国人曾经把工作、住房、医疗、食品配额及出行等个人信息全盘交了出去,个人生活成了一本被打开的书,任人观览。如今,中国人对自己的生活拥有了更大的主动权。一些专家估计,随着公众对隐私的态度发生转变,有关隐私的立法最终会加强。大学教授卢耀怀(音)认为,中国人之前对隐私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由传统的居住方式决定。在这种生活状态下,有着几代人的家庭通常一起住在同一个小屋里。他指出,生活在城市里的中国人的平均生活空间,已从1978年的3.6平方米增至2003年的11.4平方米。他表示,中国人生活空间的扩大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的隐私观念的培育起着重要作用。在过去,父母可以随意进出孩子的房间,或不经允许就拆看孩子的信件。如今,父母这样做的话,会使对隐私敏感的孩子不高兴。 不久前发生的几起事件甚至引发了公众辩论。在北京的一所大学,有学生抱怨在宿舍楼道安装摄像头。作为反腐措施的一部分,中国南部一个城市规定警员必须向上级报告结婚、离婚、购房等个人活动。一名警员在接受采访时认为,上司“过度侵入我的私生活”。(摘自《经济学家》,原题:通向隐私的“长征”,汪新华译) 《联合早报》:中国人回家过年是趟苦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