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建设创新型广东的必由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5日09:26 南方日报

  热门话题

  话题缘起在本月9日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明确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用15年时间把中国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会议部署实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这是新世纪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立足于中国实际而作出的带有划时代意义的战略举措。此前,广东省委、省政府已为如何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构建创新型广东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针对性、操作性非常强的政策措施和指导意见。本期话题我们特约专家就如何深刻领会中央精神,贯彻“十六字”方针,加快建设创新型广东展开探讨。

  贯彻“十六字方针”是关键

  路平

  2005年12月公布的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使广东2004年本地生产总值数量比年度统计快报大幅增加了2825.16亿元,达18864.62亿元,这样,广东第一经济大省的位置至少仍可稳踞相当一个时期。按照2005年统计快报数字,广东本地生产总值是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第一个突破2万亿元的省。但是不是说,从此以后广东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

  从另一个角度看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我们可能少一些沾沾自喜

  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态势,我们就可能少一些沾沾自喜,多几分隐忧。同样是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2004年,在广东规模以上工业法人企业中开展科技活动的有3049个,占8.8%;而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占总数的11.6%,比广东高出3.1个百分点。到目前为止,工业仍然是广东经济的主体(在三次产业比重中占50%以上),而技术创新则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和发展的后劲所在,工业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比重这样低,难道不值得广东深思吗?从广东工业企业R&D投入的绝对值来看,2004年为163.11亿元,投入强度(R&D投入经费/企业销售收入)为0.56%。在全省21个省辖市中,R&D投入超过10亿元的只有3个市:深圳(82.83亿元,占全省投入总额的50.78%)、佛山(25.79亿元,占全省的15.8%)、广州(20.07亿元,占全省的12.3%)。这组数字很能说明广东自主创新的现状。

  自主创新是核心,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是措施、要求和方向

  党中央、国务院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和部署实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因应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大趋势和发展环境,抓住20年发展机遇期,贯彻科学发展观,带有划时代意义的战略举措。广东要再上新台阶,必须按照中央的决策,坚决贯彻“16字”方针,加快建设创新型广东。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广东经济建设取得了人所共睹的巨大成就,但也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产业技术水平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增长方式导致经济运行成本大幅上升,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趋严峻。二是对外技术依存度高。外向带动战略有力地推动了广东产品技术的更新换代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没有什么不对。问题在于相当长时期以来,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造成不断重复引进和对国外技术的持续依赖。这至少造成两个后果:首先是掌握不了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不了产业的竞争力,因为真正的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到,是市场换不来的。其次是抑制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高对外技术依存度,给广东经济再上新台阶以及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的矛盾:经济大省同经济国际竞争力不强的矛盾;经济增长速度同经济增长质量的矛盾;经济持续增长同资源、环境的矛盾。解决这三对矛盾,都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这是“16字”方针的核心,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都是根据自主创新的发展规律提出的具体措施、要求和发展方向。因此可以说,贯彻“16字”方针,也是建设创新型广东的关键和必由之路。

  几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贯彻“16字”方针,建设创新型广东必须认真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一)厘清发展思路,切实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引进模式。这首先是一个认识问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对外技术依赖对广东来讲行之多年,驾轻就熟,也容易见效。而自主创新,不论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或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很多人来讲都是生疏的,而且要投入,要做很多艰苦、细致、踏实的工作,风险性很大,失败的几率也很大,很容易知难而退。不下大的决心,统一认识是很难做到的。

  (二)在重点产业领域实现自主创新的战略性突破。广东确定的九大支柱产业总体来讲,自主创新水平不高,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不多。各个行业都有要解决的关键、核心技术。解决的办法可按照中央提出的重大科技专项的形式,认真筛选每个行业带有战略性的关键、核心技术,集中人力、财力、物力,重点突破,使广东的支柱行业能在科技支撑下登上一个新的台阶,从而全面提高广东产业的技术竞争力。

  (三)充分发挥专业镇(产业地区集群)在自主创新中的创新平台作用。产业集聚是现代工业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必然规律,也为自主创新创造了产业环境。根据省科技部门的最新统计数字,在全省1188个建制镇、415个街道办事处中,具有产业聚集特征的镇(产值1亿元以上)326个,这是广东开展自主创新的最重要的一个依托。

  (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在这方面,深圳已积累可资借鉴的经验:90%以上的研究开发机构在企业,90%以上的科技投入来自企业,90%以上的科技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专利由企业创造,这是深圳充满创新活力的关键所在。

  (五)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包括创新文化环境,提倡百家争鸣,倡导追求真理、宽容失败,屏弃心浮志躁、急功近利等等;政策措施要相应跟进,包括财税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等;加大科技投入,2004年广东的R&D投入为215.05亿元,占GDP的1.34%,这个数字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虽然排在前列,但同广东的经济规模是不相称的。

  作者系广东省科技厅研究员

  企业是主体政府为主导

  余甫功

  创新型国家作为一个战略目标,一是要实现依靠创新支撑经济的发展;二是必须形成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社会基础,使创新成为社会普遍行为;三是在制度层面上能够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基础。建设创新型国家既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政府与企业的作为对建设创新型国家至关重要。建设创新型广东亦然。

  企业既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企业的基本作用是创造价值,使社会财富不断增值。由此,在国际竞争力理论中,企业竞争力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要实现依靠创新支撑经济发展的目标,必须使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目前,我国企业整体上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一是企业创新投入低,我国大中型企业研究和开发的投入占产值的比例不到1%,而创新型国家这一数字一般都在2.5%以上;二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只占万分之三。三是企业自主创新地位不突出。2003年,我国大中型企业中只有25%的企业有研发机构,43%的企业开展研发活动,而在发达国家,80%的研发是在企业中完成的。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由个体自发的创新逐步转变为以企业为中心的团队创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既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培育一大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能使经济增长方式得到根本转变,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竞争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建设创新型政府

  尽管建设创新型国家企业是主体,但企业总是在一系列约束条件和既定环境下运行,企业的行为和运作效率取决于制度、政策等环境因素,企业的创新离不开制度与政策的引导和激励。政府如何将企业的逐利性引导到创新方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首要问题。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建设创新型政府,政府作为创新型国家的引导者和规范者,本身也应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政府的作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技术创新的外部性和创新成果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增加科技投入的必要性,关键是要形成一种使得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能够动员更多的企业和社会其他资源投入的机制。其次,必须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国家创新体制建设。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要真正使企业能够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使科技管理更加有利于科研人才的脱颖而出,有利于重大科研项目的进展和成果转化,形成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加强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相互协调,营造出有利于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和实现产业化的政策环境;第三,要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风险投资机制等办法为企业自主创新创造出良好的、宽松的制度环境,通过制定切实有效的改革举措、激励政策和法律法规,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形成创新激励机制。第四,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和共享,形成广泛的多层次的创新合作机制,为不同类型、不同所有制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第五,加强对重要技术标准制定的指导协调,积极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形成绩效优先、鼓励创新、竞争向上、协同发展、创新增值的资源分配机制和评价机制。第六,政府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提倡科学方法,在全社会营造生动、活跃、民主的创新氛围。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部主任、教授

  “市场换技术”非长久之计

  陈英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全球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国际贸易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又快于国际贸易的增长。2004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同时,我国是接受外国直接投资增长最快的国家,并于2003年首次成为全球接受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各种形式的对外开放,引入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为我国经济发展及科技进步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促进了我国产业技术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为我国经济连年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在未来的时间里,中国需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并将此作为基本国策长期坚持下去。

  以往引进外资与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没能有机结合,产业呈现出技术空心化倾向

  但是,以往的对外开放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较明显的失误是对提高我国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没能足够重视,使外资引进与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不能有机结合,技术水平得不到逐步提高,导致许多引进技术和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差距再次拉大,我国很多重要产业和发达国家相比有10年以上的技术差距,中国每年向国外支付的专利费高达数百亿美元,产业初步呈现出技术空心化的危险倾向,这些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我国政府职能改革不到位,导致经济体制存在制度性缺陷,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盲目引进,没有把提高经济竞争力作为重要目标,而是把促进产值增长作为引进外资的主要目标,甚至单纯追求引进外资的数量;其次是宏观调控不力、条块分割、偏重地方及部门利益等在外资引进中时常表现出来,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重复引进,使大量的引进设备和技术闲置,造成很大浪费;最后是由于我国对高新科技产业保护政策认识不足,一些外资、合资企业的进入,给我国幼稚的高新技术产业造成很大冲击,而我们缺乏有效利用世贸组织条约对我国高新科技产业进行正当保护的能力。这些问题的出现,归根到底是对提高我国产业的竞争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缺乏认识,没有将其作为一个战略问题高度重视。

  没有自主创新的“市场换技术”将会“赔了夫人又折兵”

  成功的技术引进是推动一国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捷径,但国外决不会把一流的技术转让给我们。如果我们没有自主创新能力,也就很难引进先进技术,更谈不上参与国际竞争。“市场换技术”并非长久之计,长此以往只会“赔了夫人又折兵”。当前,我国已具备相当强的研究开发能力,如能有效地将对外开放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相结合,将大大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加速现代化进程。为此,今后在实行对外开放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有机结合方面,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一是要调整技术引进策略。一方面,技术引进必须坚持重消化、吸收的原则,不能仅仅满足于引进一批新式设备生产线,而不重视技术软件和“诀窍”的同时引进。技术项目的引进,应千方百计争取得到核心技术。与此同时,加强科研机构对已引进的技术进行系统的研究、吸收、消化和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工作,最终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

  另一方面,要利用市场经济规律和世贸规则,对技术引进尤其对重大技术装备的引进,要经过科学论证,采用招标等形式,在外方技术提供者之间形成有效的竞争,为我国进行技术引进及消化吸收争取有利条件;要学会运用国际规则(如世贸条约)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进行正当保护,特别是要注意采取有效的反倾销、反不正当竞争的措施保护我国的高新科技产业。

  二是政府要加强对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指导和统一管理。管理体制应该有利于消化、吸收的横向协作,有利于技术的扩散。由一个部门统一组织、协调和领导。各省、市应建立相应的机构,在专门的战略研究咨询机构辅助下,根据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制订出新时期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发展规划,制订出体现这一规划的法规、制度和政策等,激发企业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发展活动的动力,使之环环相扣,最大限度地挖掘消化、吸收的协同效应。

  作者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管理学部

  形成利于创新的文化和制度

  蔡兵

  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证明,长期、稳定、持续的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创新活动来实现。我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20多年的快速发展后,经济发展的动力也应当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即应当注重自主创新。

  创新活动在文化和制度层面的缺陷,白白浪费掉相当部分科技投入

  对现阶段的我国来说,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加大对科技活动的投入,二是提高全社会对科技资源使用的效率。目前,人们在讲到如何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时,较多强调的是前者,而对后者重视不够。从表面看,我国目前存在的与发达国家科技差距大,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发明专利少,尖子人才匮乏等问题主要是由于科技基础薄弱和对科技活动的投入不足造成的。但实际上,导致这些问题的产生还在于我国科技创新活动在文化和制度层面上存在一些重大缺陷,使我国科技资源使用效率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如果不改变这种状态,我国科技活动投入中的相当部分就会被白白浪费掉。

  据统计,我国现有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3200万人,研发人员总数达105万人年,已居于世界前列,国家和企业对科技的投入也逐年加大,且我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学科布局,在航天、生物技术等领域研发能力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在服装纺织品生产、一般家用电器制造方面我国已经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可以说我国现有的科技创新资源数量已经相当庞大,且还在以很快的速度增长。但另一方面,我国科技资源在配置和使用中的不合理现象却比比皆是。因此,今后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应当继续加大对创新的投入,另一方面,更应注重对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及提高使用效率。为此,必须注重在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文化和制度上下功夫。

  官本位和权本位文化不肃清,求真求实的创新文化就不能真正形成

  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多样,其最基本内核是价值观,它决定了社会制度的具体内容和社会活动的具体方式。创新文化从价值观上看,本质是一种“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追求真理与自由的文化。只有形成了真正的创新文化,社会才能形成合理的配置创新资源的方式,并提高使用创新资源的效率,即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合理的创新行为方式。从现状看,我国的创新领域还存在较为严重的权本位、官本位的价值观和现象,这是与创新文化格格不入的。例如,许多科研工作者,将专业研究作为自己升官或走仕途的手段;部分科研单位研究氛围差,学术浮躁,只热衷于搞一些短平快的“政绩”项目;一些科研单位管理岗位多于科研岗位,行政人员多于科研人员;一些科研项目的招标,过于看重申请人是否有一官半职或学术头衔。这种官本位和权本位文化一日不肃清,以求真求实为基本特征的创新文化就一日不能真正形成。

  形成合理、有利于创新的宏观、微观制度,应成为搞好创新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官本位、权本位文化居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很难形成合理的创新宏观、微观制度,科技政策也很难稳定,科研资源分配极易出现不合理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中央到省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搞了许多重大的科研攻关计划或项目,除一部分的确对促进我国科技进步、提高创新能力起到巨大作用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计划或项目并没有经过充分论证。为了争夺这些科研计划或项目,一些科技官员或权威通过各种方式扩大势力范围、进行权力角逐。许多宝贵的科技经费就是在这种角逐中被错误配置,大量科技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也因此被浪费掉。我国的一些科技基金在运行制度上,还存在设置课题程序不规范,对创新工作的管理只重视立项和结项环节形式上的公平公正,而对创新研究本身的质量没有合理的考核标准等问题。因此,怎样形成合理的、有利于创新的宏观、微观制度,应当成为今后我国搞好创新工作的重要内容。

  总之,能否建立起排除官本位思想干扰、符合科技发展规律、调动科技工作者积极性的、有利于创新的文化和宏观、微观制度,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搞好创新文化与制度的建设,比提高对创新活动的投入难度更大,影响也更深远。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部副主任、教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