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认为——年画消失需要反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5日11:18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春节将至,家家户户都在张罗年货准备过年,还有多少人记得“年画”呢?天津杨柳青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潍坊杨家埠年画、河北武强年画,这被誉为“中国四大木版年画”的民间艺术,如今多数都在都市中无处寻觅。有人认为,年画的消失是历史的必然,但在它消失的背后又是什么呢?

  年画消失的脉络

  冯骥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致力于抢救中国民间文化,其中包括由他主持的中国木版年画普查、抢救工作。至今,中国木版年画普查工作已经完成三分之二,中国木版年画第一卷已经出版。昨日,冯骥才接受了记者关于年画的采访。

  他介绍说,中国年画在民间主要是民俗的体现,但同时还具有装饰性和欣赏性。中国四大木版年画,各具特色,鼎盛一时。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却日渐式微,濒临消亡。

  “其实早在民国初年,随着西方印刷技术的进入,中国年画已经开始消失,直至上世纪50年代,使得木版年画退出了历史舞台,后来的那些年画就看不出中国木版年画所特有的味道了。”冯骥才还说,时代变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导致中国年画消失的原因。“随着社会的改变,灶王爷没有了,祭拜神仙没有了,那些节日风俗也没有了,自然年画也失去了‘年’的意义。其次,如今家居装修都非常精致,大家也不可能再用糨糊张贴年画。渐渐地,我们对于传统就淡漠了。

  反省历史情感

  “中国年画的逐渐消失,其实是我们扬弃了自己的传统和历史精神丧失。”冯骥才说,“只有重新反省历史、民俗和文化情感,我们才会真正重拾年画。”经常有人会将西方的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比较,中国有鞭炮、年画,西方则有圣诞树、圣诞老人。“在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时,西方人更懂得将历史、乡土的情感装入现代精致的镜框。而我们的文化人、艺术家则没有做好这类转型工作。他们理应主动、积极地给予年画等中国民俗融合于时代的方式。”Y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