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注重家庭美德建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6日09:04 贵州日报

  从人类学的角度看,和谐社会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即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四个相互关联的和谐中,“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尚书》)。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是主体,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其中最为敏感复杂、矛盾纠葛最多、最易导致不和谐的,莫过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通常说的人际关系。它包括父母与子女、夫与妻、兄弟与姐妹以及亲属之间、朋友之间、邻里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干群之间等方面的人际关系。而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姐妹等组成

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细胞健全,整体方能健全。有了千家万户的和谐,才有整个社会的和谐。而且,一个人呱呱坠地就生活在家庭环境之中,从小到大,成家立业,首当其冲的人际关系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家庭关系,才能进而处理好社会关系。反之,一个连家庭成员关系都处理不好的人,又怎能与他人和谐相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与人的和谐首要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中国人历来重视营造和谐家庭。“成家立业”被视为人生的两件大事。人们把家视作避风浪的“港湾”,喻为“后院”。家庭之乐乃天伦之乐。无家可归是悲凉的,人人无不“我想有个家”。温馨和美的家庭是人之安身立命之所在。“积德之家,必无灾殃”。“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家和万事兴”。诸如此类的警句格言,在古籍和俗谚中比比皆是。从历史上的“积德”“积善”之家到而今的“五好家庭”,强调的是“上和下睦”的家庭格局。自然,千百年的封建家庭腐朽的伦理道德,如“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的愚忠愚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好女不嫁二夫”等等,也桎梏了人的个性,扼杀了无数鲜活的青春和生命,于是也就有了冲出家庭牢笼的呐喊,有了一代大师巴金的《家》等不朽的文学名著。因此,我们要看到,历史上中国家庭价值观和道德观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我们营造构建今天和谐美满的家庭,只能是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传统的家庭美德是不会过时的。比如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等,作为美好的人类亲情是永恒的。但是,时代在前进,传统美德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也要与时俱进,使之适应业已变化了的家庭格局和今天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以及种种具体情况。比如,子女孝顺父母,不再是古人崇尚的割股疗亲等残忍迂腐的“二十四孝”之类的内容;“父母在,不远游”,“晨昏定省”,“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等等孝经孝义,也无需再一一恪守。然而,为人子女要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尊老、敬老、养老,特别是要注重生前的关照,注重精神赡养。工作和生活在外地的,尽可能“常回家看看”,经常写写家书,打打电话,嘘寒问暖,报个平安。

  现代家庭美德尤为提倡尊重与理解。封建伦理讲的是君臣父子,下不得犯上,否则就是忤逆。时至今日,家庭成员之间不再是尊卑束缚桎梏的关系,而是和谐养育、扶助、相帮的责任。父母与子女之间,夫妻之间,兄弟姐妹之间,人格、人权是平等的。小辈尊重长辈,长辈呵护小辈。做父母的,棍棒呵斥子女的时代早已过去,身教言教,循循善诱,当好孩子的“最好的老师”,并力争成为孩子的知心人。平等地与孩子进行交流,填平所谓的“代沟”。一个家庭之中,孩子有话愿向父母倾诉,不仅从父母处得到物质的关爱,更得到精神的抚慰,这才是真正和谐的父母子女关系。

  夫妻好合是家庭和谐的核心和关键。当今社会由于夫妻不和,家庭暴力、父母离异,引发了种种社会问题。比如未成年人犯罪,多是出自单亲家庭。而现代不少男女在婚姻问题上草率“三快”,即认识快、结婚快、离婚快,实在是导致家庭阴影及社会不和谐的一个重要弊端。婚姻除了结合时的情投意合,更需要婚后双方苦心地经营,百年好合,“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传统美好的感情,今天仍需赞颂和弘扬。自然,情况不断地变化,古人也有道是“夫妇之道,有义则合,无义则离”(《汉书》),结婚与离婚都是正常的。实在不能好聚,也要力求做到好散。审慎对待婚姻大事,加强婚姻责任感的教化,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

  时代在前进,新情况、新问题在不断出现,在家庭美德建设方面,一方面要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应对新的挑战。

  作者:龙忻成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