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我国去年GDP增长9.9% 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有所提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6日09:36 石家庄日报

  我国去年GDP增长9.9%%

  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有所提高,发展的协调性有所改善

  据新华社电国家统计局25日发布的初步核算结果显示,按可比价格计算,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9%。我国经济已连续三年保持10%左右的增长。

  “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有所提高,发展的协调性有所改善。”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这样概括2005年中国经济的表现。

  从此前两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看,2003年、2004年中国经济增速分别为10.0%和10.1%;分季度看,2005年四个季度经济分别增长9.9%、10.1%、9.8%和9.9%。

  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2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718亿元,比上年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86208亿元,增长11.4%;第三产业增加值73395亿元,增长9.6%。

  “通过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平稳、活力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李德水说。

  2005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840亿公斤,比上年增产146亿公斤,增长3.1%;油料、糖料产量与上年基本持平;畜牧业克服禽流感带来的困难,肉类产量增长6.3%。

  工业生产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6425亿元,增长16.4%,增速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4362亿元,增长22.6%。

  对外贸易继续快速增长,利用外资保持较高水平。全年中国进出口总额142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2%。顺差达1019亿美元,比上年增加699亿美元。全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603亿美元,下降0.5%。

  “2005年中国经济形势良好,为新世纪第一个五年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为新的一年乃至‘十一五’时期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李德水说。

  李德水同时指出,当前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依然偏大,且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等。展望2006年,世界经济环境和国内发展的有利条件都很多,只要认真贯彻中央各项方针政策,中国经济社会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分析】

  经济稳定增长前景谨慎乐观

  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谈当前宏观经济走势

  据新华社电如何看待去年的经济运行情况?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哪些问题,前景如何?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作了细致的分析。

  连续三年经济10%左右增长

  “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有所提高,发展的协调性有所改善。”对2005年中国经济运行情况,李德水作了这样的概括。

  从2003年算起,中国经济已经保持了连续三年10%左右的增长,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0.0%、10.1%和9.9%。从这轮经济周期前的起步情况看,2001年增长率在8%平台,2002年增长率在9%平台,呈现稳健起步和平稳增长态势。

  从2005年四个季度的增长情况看,经济增长率分别为9.9%、10.1%、9.8%和9.9%,也是比较平稳的。

  在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去年下半年以来,煤电油运的瓶颈制约有了明显缓解。煤炭供应比较充足,拉闸限电省份从1月份的26个,回落到11月份的7个。

  与此同时,投资在结构调整中增幅有所回落。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5.7%,增幅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投资结构有所改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长27.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增长26.6%,分别回落0.1和15.1个百分点。

  既要防止通胀又要防止通缩

  2005年,中国三大物价指数涨幅全线回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8%,涨幅比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8.3%,回落3.1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9%,回落1.2个百分点。

  针对有记者提出的是否会出现通货紧缩或通货膨胀的问题,李德水认为,中国现在既没有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也没有出现明显的通货紧缩的迹象;现在经济社会中既有引发通胀的因素,也有导致通缩的因素;既要防止通胀,又要遏制通缩。

  当前导致中国经济出现通货紧缩的因素确实是存在的,比如说部分产品的生产能力过剩。但是,还要看到,导致通货膨胀的压力也是存在的,如国际油价的高涨,现在政府控制成品油的价格,如果适当地调整一下,价格指数就能上去。

  “所以,我说通胀、通缩一线间,我们两种可能都要去关注,都要努力防止,而现在还不能说必然产生通货紧缩。”李德水指出。

  国家统计局景气中心最近对全国100多位经济学家进行了调查,认为2006年出现通缩“可能性不大”的占64%,认为“根本不可能”的占7%。同时,整个世界经济去年和今年都处在景气时期。

  “我们不要担心,或者不要人为地去渲染通缩的可能性多大、多危险,但是在措施上我们要认真地研究,一点不能大意。”李德水说。

  今年经济走势谨慎乐观

  2005年中国经济形势良好,为新世纪第一个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为新的一年乃至“十一五”时期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对于2006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判断,我是持乐观的态度,当然也是谨慎的乐观。”李德水明确表示。

  从三大需求看,到2005年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总规模25万亿元至26万亿元,投资不可能萎缩,相反,还要努力控制投资,防止反弹;从消费需求看,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2.0%,这是很快的,而且民营、个体经济十分活跃;从出口看,出口主要对象美国和欧洲经济形势都不错,需求旺盛。

  “中国经济整个来看充满活力,三大需求都是不错的,对2006年的增长将保持强劲的拉动作用。”

  李德水同时指出,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依然偏大,且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

  数据①

  2005年物价涨幅全线回落

  2005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比上年全线回落。

  国家统计局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势温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8%,涨幅比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

  2005年,我国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6%,农村上涨2.2%。从构成看,食品价格上涨2.9%,涨幅比上年回落7个百分点,其中粮食价格上涨1.4%,烟酒及用品价格上涨0.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2.2%,居住价格上涨5.4%,其余商品价格则略有下降。

  2005年,我国生产资料价格涨幅高位回落。全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8.3%,涨幅比上年回落3.1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9%,涨幅回落1.2个百分点。

  2005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比上年上涨1.6%,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7.6%。据新华社电

  数据②

  2005年投资增幅有所回落

  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在2005年有所回落,在结构调整中保持了较快增长。

  国家统计局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8604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增幅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75096亿元,增长27.2%,农村增长18.0%。

  在投资增幅有所回落的同时,投资行业结构有所改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长27.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增长26.6%,分别比上年回落0.1和15.1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我国东部地区投资增长24%,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投资分别增长32.7%和30.6%。

  200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开始高速膨胀,增幅一度达到40%左右,成为引发本轮宏观调控的重要原因之一。经过两年多的宏观调控,投资增幅有所回落。据新华社电

  经济

  李德水:对欧美顺差事关亚洲

  2005年,中国顺差超过一千亿美元,而且主要来自欧美。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25日解释说,中国在亚洲是一个加工中心,中国对欧美的顺差是亚洲各个经济体的综合表现。

  “我们不要简单地看好像中国出口这么多,对欧美的顺差这么大,中国对欧美的顺差实际上是亚洲各个经济体的综合表现。”李德水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日本、韩国、东南亚大量的元器件到中国加工、组装后向欧美出口,所以我们对日本、韩国、东南亚都是逆差,而对欧美则有很大的顺差,所以实际上我们是“过路财神”,不能只看外贸总额,更要看到背后财富的分配、利润的分配,李德水分析认为。

  “我们看问题不要只看海关的统计数字,不能只看物质商品货物的国际贸易关系,还要看无形的技术专利和服务这些国际贸易,来观察国际贸易的平衡和逆差、顺差,要全面地分析。”李德水指出。

  对于全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同比下降0.5%,李德水认为,不值得担忧,也没有什么特别异常的现象,这其中有外商在中国炒作房地产资金的撤出。国际社会、跨国公司对中国投资的热情旺盛,而且在调整投资的方向,正向服务业发展,这些情况都是正常的。据新华社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