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广州小院士“玩”着搞发明(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6日10:10 大洋网-广州日报

  编者按:

  一个16岁的少年登上本报人物版,真让不少人为之侧目,毕竟他还是一个学生。但是,我们细说他的“成绩单”不是为了突出这是一个神童。恰恰相反,记者眼中的钟浩源是一个普通人。下笔千言,只希望普天下的父母师长都可以从这个普通男生的“成功故事”里发现,原来在紧张争夺“名校优质学位”的今天,男孩子的青葱岁月也可以这样过:

  学累了,他可以摆弄自己的兴趣点,父母也会帮他买点小零件;获奖了,他把奖金上缴爹妈的同时,给自己留下电脑笔记本;成名了,他惦记着往日一名因竞争出赛名额而翻脸的好同学;得专利了,他仍旧为当优惠政策过期,要负担沉重的专利费用而担心;说到“梦想”,他说“找一份既赚到钱又能找到快乐的工作”……成长的过程中,快乐来自于平静且自由。

  

广州小院士“玩”着搞发明(图)

  本期人物:钟浩源(16岁)

  奋斗经历:从8岁开始就喜欢搞发明创造,到目前为止,共获得国际级、国家级各类奖项68个,个人拥有专利3项,是名副其实的少年发明大王。被全国少工委授予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称号。这位“拿奖专业户”如今在广州华师附中就读高二,他的名字飘扬过海,为中国在国际上捧回数项青少年发明创新金奖。

  穗版“爱迪生”当了11年“阁王”

  这不是一个天才少年的故事,当别的孩子都在拼命学奥数时,他却喜欢对一堆螺丝和木屑用工夫。当他获得68项大奖的纪录后,一本中学生杂志称他是国内在这个年龄段获取比赛荣誉最多的少年。

  乐趣就在此:“看到车床锉刀就觉得舒服”

  冲着这个称号,记者在钟浩源学校放寒假的第一天采访了他。这天他从华师附中赶到荔湾区青少年科技中心,假期的每一天他都将在这里度过。这间创作室很狭小,仅可摆下一张大桌子。桌上堆满了车床、磨器、锉刀、木件等工具。钟浩源告诉我们,一进入这里,他就感觉很舒服,“看到这些工具,就有种想拿起来摆弄的冲动。”从小学三年级起,钟浩源跟随荔湾少年宫的陈志豪老师搞发明创造。从那时起,钳子、焊枪、锯刀成了他最喜欢的“玩具”。

  钟浩源说,在试制“带自动伸缩挡雨板的公共汽车”的时候,他也经历很多次的失败。“从早上8时一直到晚上8时多,我和老师进行最后的安装调试……后来发现陈老师还通宵帮我调试作品。”搞发明可以让钟浩源很快乐,但实际上他也经历了很多的失败。他曾每天10多小时钻进车间里,不停地研究一个系统如何运作,最终不得不放弃。有一次,他想要发明一个大货车的刹车系统,但他怎么也解决不了系统反应度和可靠性的难题,这些领域甚至远远超出他的知识范围,最后他只好放弃这个课题。

  成长的“温床”:“家里没地方摆下一张工具桌”

  1998年,在西关培正小学读书的他选择了“科技创新“这个非常冷门的兴趣班。有点腼腆的钟浩源说:“当年我们这个班只有10多个同学,而奥数、乐器班等都爆满。”他告诉记者,从懂事起,钟浩源就住在荔湾老城区里,家里居住条件非常差,一家3口住在一间仅18平方米的小房子里长达11年,家里根本没有多余的地方可以让他摆下一张多余的工具桌。他要搞发明创造只能到少年宫的创作室来。钟浩源笑着说:我没有自己的房间,就当了11年的‘阁王’(广州话谐音:国王)。”睡阁楼这种状况一直到钟浩源上了初中才得以改变。因为家里地方小,他就只好去少年宫搞创作。

  拿出“成绩单”奖状证书早就堆积如山

  当记者亲眼见他那堆积如山的奖状证书时,仍然吃了一惊。从小学五年级第一次获得青少年创新大赛金奖起,钟浩源多年来共夺得26项国际或国家级创新发明奖项,包括“2005年5月,马来西亚世界青少年国际发明展特别奖、2004年意大利亚欧明天科学家特别奖、两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金奖、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从全国大学生、中学生和小学生中评100位)、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中国少年儿童海尔科技创新奖、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称号、明天小小科学家奖、中国国际发明展览奖金奖”,其他各类省市创新发明奖项更是不计其数。

  至今为止,钟浩源共完成“解决空调滴水的4种方法、多功能消毒车、简易激光电放大仪、带自动伸缩挡雨板的公共汽车、快速装拆的锯弓、水上救助机器人、多功能智能室内空气检测净化仪”等7件发明作品。

  成功的秘诀:“不可以停步”需要“很勤奋”

  钟浩源说,搞发明“很好玩”,他感到乐在其中。但这一玩就是8年,这位被誉为是广州“小爱迪生”的少年说:“当我把作品介绍给观众时,大家对作品的赞赏让我很有成就感。虽然创作的过程很痛苦,要经历非常多的失败,但是成功的感觉真的很好。”自认为不是天才的钟浩源称,“青少年从小搞科技创新要注意连续性,不可以停步,才会有收获”。

  钟浩源说,当初和他一起报名到科技班的学生共有15个人,但现在坚持下来的只有3人。几乎每个星期六、星期天都可以看见他的身影在创作室中出现,勤奋是钟浩源给少年宫里老师们最深的印象。

  另外,从小,钟浩源家里的灯泡、保险丝等电工小问题都是他自己动手解决的,能自己完成的,从不假手于人。他告诉我们,他上街的时候经常留心观察身边的生活,看看有那些东西是可以改进的。一个雨天里,钟浩源看见上下公共汽车的人都被淋湿后灵感触发,“如果能在公车的门上安装这样一块挡雨板,在下雨天伸出,使上下车的人们不会被滴下的雨水打湿”,经过1年左右时间的研制,这项发明成功申请了国家专利,并且连续获得了8项国内外青少年科技创新金奖。

  也会有烦恼:竞赛繁多感到压力很大

  喜欢打羽毛球和踢球的钟浩源说:“其实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与那些整天做习题的同学们相比,我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我只是在假期和周末才搞发明。该玩的我也没有少玩,但是我的收获却是如此之多。他觉得参加科技班,学会与老师沟通、交流,还要面对评委们作答辩。多年下来,钟浩源的“眼界宽了、见识广了、思维活了”。

  钟浩源希望自己长大后成为一名科学家。现在他的目标是考上北大。但目前他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算很拔尖。每年他都要应付繁多的竞赛,因此他也会略显疲累地说:“有时候觉得压力真的非常大。”

  也曾有遗憾:曾经的合作伙伴翻脸了

  “带自动伸缩挡雨板的公共汽车”是钟浩源的第一件专利作品。这项作品给钟浩源带来的不仅是荣誉,也有尴尬的回忆。

  钟浩源回忆,在最初研制的时候,他与同班的另一名同学合作共同开发这项作品的。而钟浩源是这件专利作品的主创作者。但是在省里和国家大赛时,由于名额限制,集体项目必须改成个人项目。为了公平起见,陈老师组织了全班同学作为评判,请两位作者上来陈述作品的构思和特点,由大家投票选出最后的优胜者。结果是钟浩源胜出。但是令钟浩源没想到的是,“对方个性十分好强,对此结果难以理解。我当面和他解释过很多次,但是他仍然认为是我在搞鬼,让他被刷下来。最后,我们闹得不欢而散。”事件导致这位同学最后退出陈老师的科技班。钟浩源对此至今感到很遗憾。

  对话

  很感谢父母从不强迫我学什么

  记者:你的梦想是什么?

  钟浩源:我曾经想过做一个消防员,现在觉得做一名工程师或研究员也不错。我觉得科学家最可贵的品质就是讲真话。如果可以的话,我会选择一份既能赚到钱又能找到快乐的工作。

  记者:你的父母平时怎么教你的?

  钟浩源:我很感激他们。他们从不强逼我学习什么和不学习什么。这么多年,不管家里条件如何,他们一直无私地支持我搞创新发明。曾经有一件作品,要用到遥控设备。他们毫不犹豫买了一台3000元的设备给我用。除了经常陪我出外比赛,爸爸、妈妈也是我最好的助手。因为我要住校寄宿,我要买什么材料,他们都会提早帮我买好。

  记者:怎么处理多年来比赛获得的奖金?推荐一本最近喜欢读的书?

  钟浩源:几万元奖金都上缴给父母了,自己留下了两台笔记本电脑。我非常喜欢《把信送给加西亚》。

  记者:周围同学爱动手搞发明吗?

  钟浩源:相对来说,作为沿海城市的广州青少年的科普水平较高一些。我的同学们平时对克隆羊这样的科学大事都很关心。不过国内的青少年缺少的是实践,大家也许都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没有几个人会去做些小实验,缺乏亲自去试一试、用一用的冲动。

  幕后

  优惠政策一过期即为专利费头疼

  做人都是喜忧参半的,拥有3项国家专利的钟浩源正为他这3件得意的作品烦恼。根据规定,由于是青少年的发明专利,从获专利起前3年里,他的专利费每年只需缴100多元。但从第四年起,他就要为每件专利支付1000多元的专利费。这就是说,今年起钟浩源已经要为一项专利缴足费用。这无疑给他和他的父母增加负担。

  钟浩源的老师陈志豪说,在钟浩源的第一专利“公车挡雨板”问世后,有许多厂家找上门来洽谈合作事项,但是最后都无法达成协议。主要是因为钟浩源本人和老师都没有时间精力和经验去推销自己的作品。同时,国内的专利转化机制也不健全,被仿冒侵权的巨大风险使得众多厂家将目光投向高科技领域,而对于这些相对来说更贴近生活、附加值低的专利产品不感兴趣。

  不仅是钟浩源,陈志豪手下的弟子手中共有20项专利,现在一项都没有卖出去过。面对这种专利被锁在抽屉里的局面,钟浩源也感到很苦恼。他认为,作为一个“作者”,自己最大的心愿莫过于把作品转化为生产力。再者,如果不交年费,专利将面临着失效的问题。如果专利被其他人拿走了,这无疑会极大地打击创作者的创作热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