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单身钱少无颜见江东父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6日10:30 大洋网-广州日报

  “过年回家吗?”这句话是春节前使用频率最高的问候语。然而,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春节回家并非是每个外乡人唯一的选择。现代人对于回家过年有着迥异的感受,有的热切期盼,有的却充满恐惧或烦恼。都市“恐归族”的形成让中国传统民俗多了些别样意味。

  如今与人谈论过年回家的味道真有些不同,记者留心周围人群发现,“恐归族”还真不少。

  “恐归”心态

  过节访亲探友比上班还累

  说起恐归心态,繁文缛节让人不胜其烦恐怕是很重要的原因。

  “过年访亲探友比上班还累!”家在河北的刘颖一提起春节回家就双眉紧皱。“家里七大姑八大姨,探访的任务让我把时间排得满满的,有时光吃一顿饭都要分成上下场。结果每次春节过完才发现,本来是回家陪父母的,可跟老爸老妈话都没说上几句。”

  记者问:“何必搞得这么累?”

  刘颖说:“亲戚朋友去了一家不去另一家,别人就会认为你瞧不上他了,会得罪人的。要不一家都不去,要不家家都要去。”

  官不大钱不多无心回故里

  衣锦还乡情结难改。陈良程来广东奋斗10年了,在单位是个处级干部,一家三口也过得富足。可他已有10年没回老家了,藏在他心中一种不能言说的理由就是———“嫌自己官当得不够大,钱挣得不够多,所以怕承受不了乡亲们那种眼神。今年索性不回了!”

  没找到另一半无颜见父母

  人生未定无颜省亲。一到春节,28岁的小李又犯愁了,因为不能给爸妈带回一个准儿媳,他让家人饱受了失望的“打击”。于是,小李每次回家,都要面对家人喋喋不休的轮番说教,甚至还会被强迫去相亲。看到自己儿时的伙伴们大多都为人父母了,小李心里多少也会感到有些失落。“想起这些烦心事,就不想回家了!”

  钱包不鼓给红包是大负担

  对于经济实力不强的年轻人来说,最不愿回家的原因,恐怕就是口袋不够鼓。周洋洋家在贵阳,按照当地风俗,她参加工作了就要派红包给其他小孩。可她掐指一算,她至少得准备5000元的红包,“这简直是大出血啊!”

  生活惯性不愿打乱。习惯了在大都市里的快节奏,一旦回到故里,总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

  家在陕西的孙真彬说:“对老家农村慢节奏的生活真有些不习惯,家乡同龄人安逸舒适的生活方式多少会让我意志薄弱。”

  矛盾心态

  不回家过年情债又难还

  回家过年是中国传统的习俗,“恐归族”虽说获得了自由,却要当心背上情债。

  杨先生很感慨地告诉记者,2005年春节,他夫人带着孩子出国旅游。百无聊赖中他突然想起还是回老家看看母亲。于是,他从广州驱车3小时赶到阳江,一推门,房里黑漆漆的没有开灯,母亲一人坐在空荡荡的屋子里发呆。“让母亲孤孤单单地过春节实在是做儿女的不孝!”(据新华社)

  “恐归”感言

  少些礼数多些真情

  从盼归到恐归,中国人对待传统民俗的心态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中山大学中文系叶春生教授认为:“从积极的意义上讲,这些心态刷新着中国人传统节日的年味。”“试想,如果过年只能回家,那‘恐归族’又何能成为‘留守族’‘远游族’‘狂欢族’呢?”

  “其实,倒不是回家真有多么不开心,只是春节牵连了太多的繁文缛节和既定程序,让回家过年凭空多了许多负累,身心俱疲让团聚的欢乐大打折扣。”广州石化公司的闵强说出了“恐归族”的心里话。

  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传统民俗能舍弃一些礼节,多一些真心的团聚,“恐归族”将会由“恐归”回归到“盼归”。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