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有谁继承一代电影巨匠的“衣钵”?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6日14:17 大华网-特区青年报

  ——中国进步电影先驱蔡楚生后裔追踪

  ●本报记者郑瑞洲

  核心提示蔡楚生(1906年1月-1968年7月),广东潮阳人,中国进步电影的先驱、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人、著名电影艺术家。曾参与了数十部影片的创作,其中由他编导

的《渔光曲》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与郑君里合作创作的《一江春水向东流》,被誉为“中国电影发展途程上的一支指路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担任过文化部电影局副局长、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务。本月15日,“纪念蔡楚生诞辰百年学术研讨会”在汕头隆重举行,记者循线全方位追踪蔡老的后裔,以此表达对一代电影巨匠的深切缅怀。

  中国电影刚刚在上月底庆祝百年华诞,本月份,我们又迎来了一代电影巨匠、中国进步电影先驱、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奠基人蔡楚生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日。

  本月15日,由中国文联、国家广电总局、中国影协等单位主办的“纪念蔡楚生诞辰百年学术研讨会”在蔡楚生的家乡汕头举行,蔡楚生的4个子女相聚故里,成为家乡父老和众多媒体关注的焦点。一代电影巨匠的后裔是否继承了先人的“衣钵”?记者循线追踪采访发现:蔡楚生的子孙们遵照“做事要做到最好,做人要自强不息”的家训,虽然没有人从事电影编导工作,但一个个勤奋严谨,人生之路各有各的精彩。

  大师一生有两个伴侣

  蔡楚生1906年1月12日出生于上海,6岁那年,他的祖父举家返回老家潮阳集星村定居。他在家乡曾入私塾读书4年,刚满12岁时,父亲就将他带到汕头当学徒以培养经商的本领,但他渴求文化知识,倾心于艺术,在汕头的这几年里逐渐脱离了家庭为他精心设计的生活轨道。

  在当学徒的日子里,蔡楚生充分利用起商店货箱中衬垫的来自上海、香港等地的旧报纸。每天晚上,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不懂的事就请教别人,还跟人学过初级英语。读过的旧报纸,他又用来练毛笔字、画水墨画。1925年,19岁的蔡楚生在“五卅运动”的影响下参加了汕头店员工会的活动。由于喜爱戏剧,他邀集了几个同事组织了一个“进业白话剧社”。第二年,他们打出了“汕头进业电影制片公司”的招牌,并在当年来汕拍摄外景的上海华剧影剧院导演的帮助下,拍摄了一部嘲讽赌彩票骗局的滑稽短片《呆运》。从此,他与电影艺术结下了终生不解之缘。

  其间,1922年他奉父母之命,回家乡与农家女林银菊 1906 1986年,潮阳仙港人 完婚。

  1927年冬,蔡楚生迈出了人生重要的一步。他违背父亲的意愿,离别贤妻和出生不久的女儿,只身到上海打工。在上海的电影摄影棚里,他从打杂务的场工到凑数的临时演员,从布景工人到美工师,从字幕员到场记员,一步一个脚印开始了他的电影艺术人生。后来,蔡楚生偶遇被称为“中国早期电影的拓荒者”、原籍潮阳成田上盐汀村人郑正秋,并在其指引下,正式从事电影公司的编导,并由此走向事业的巅峰。

  1937年上海沦陷前夕,蔡楚生被迫离沪来到香港从事抗日爱国文艺工作。这时,他与从事地下工作的共产党人陈曼云 1908一1975年,广东南海人 相识,因十分倾慕其思想和品格,遂于1941年共结连理。

  陈曼云当时在中共中央社会部设于香港的华南情报局工作,是隐蔽战线的“女中豪杰”。她1926年就入党,大革命失败后,与廖承志、司徒慧敏、黄鼎承等人东渡日本留学。1929年在日本被捕入狱,关了半年后被驱逐出境,后来一直在上海、香港等地的红色交通线上从事情报工作。

  在刚刚修缮一新的蔡楚生故居,记者发现蔡楚生青少年时代住过的房子里就挂有他两位人生伴侣的照片。从照片看,农家女林银菊长相朴实、端庄大方,有着传统潮汕女人的温文尔雅,而绰号为“七姑”的地下党员陈曼云则秀雅美丽、英姿飒爽,清秀的大眼睛灵气逼人……

  3女1男均奋斗在文教领域

  蔡楚生育有4个儿女,大女儿蔡梦兰79岁,现住广州。二女儿蔡海云75岁,三女儿蔡小云67岁,蔡明是唯一的儿子,今年64岁,他们都住在北京。其中,也只有蔡明是陈曼云所生,其他3个女儿都是林银菊在老家所生。

  蔡明1942年在香港出生。1964年在北京电影学院读录音工程专业,毕业后一直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1986年任北影厂的总工程师。1993年起,他调到国务院侨办工作,被派往香港任华文影视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直到2001年下半年退休。

  蔡梦兰是蔡家唯一呆在老家的孩子,她在潮阳读完高中后,就在汕头财委、纪委等单位工作。1957年调往广州,在广东教育学院属下的一家教学仪器厂任会计。蔡梦兰很少有机会见到父亲,小时候只有4岁、11岁时见过两次。到广州后,因为父亲拍《南海潮》,她才重新见到他,但《南海潮》拍完上集父亲就含冤去世了。

  蔡海云和蔡小云在1947年就从老家被接到上海与父亲团聚。1949年5月,蔡楚生离开上海前往北京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和全国政协成立大会,姐妹俩随父亲迁家北京。但蔡海云到北方后身体一直不适,关节炎一直折磨着她,后来她考上了北京师专,毕业后在学校里当教师。蔡小云则多少继承了父亲的一些文艺细胞,她读完北京师范大学后一直对文学史感兴趣,退休前她是中央党校文史部主任、教授。她的爱人介挺是北师大同学,文学、书法较为精通,退休前是《海外文摘》杂志社社长。

  从蔡家三姐弟的履历看,只有蔡明从事的工作和电影有关,但从严格意义上讲,他也没有接过父亲的“衣钵”。蔡明告诉记者,他们自小在电影局大院里长大,从小到大都看了不少电影,耳濡目染受了不少熏陶,但姐弟几个却没人真正喜欢拍电影,他也自认缺乏父亲当编导的那份才情,而对自然科学特别是技术性的工作更喜爱一些。父亲虽然希望孩子继承自己的事业,但更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他在家里是一个开明的家长,从不干涉我们的发展,但要求我们每一个子女要做一个好人。”蔡明说。

  “蔡氏家训”教育影响蔡家后辈

  蔡楚生对子女还有一句教诲:“做事要做得最好,做人要自强不息。”

  蔡明告诉记者,父亲勤奋好学,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但付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去学习。父亲有两本《辞源》,他带了一辈子,哪怕在最困难的绝境中,别的都扔掉了,唯有这两本辞典舍不得扔。他做事坚韧不拔,目标一旦确定之后,不管多大困难,他都会坚持到底。抗日战争期间,父亲在香港坚持工作,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他对工作仍然一点不含糊,拼命筹集资金写剧本、拍抗日电影,《孤岛天堂》、《前程万里》等当时在国内、东南亚都很有影响的影片,就是在那个时期拍的。抗战胜利后,拍《一江春水向东流》因缺乏资金,中间几次停拍,但他始终坚持没有放弃,终于取得成功。

  蔡楚生的勤奋严谨给后辈们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成为蔡家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目前,蔡楚生的孙辈们也在各自的领域里奋勇拼搏,各有各的精彩。

  据蔡明介绍,他的儿子蔡伯洪今年37岁,1989年毕业于深圳大学企业管理专业,毕业后一直在深圳工作,目前在深圳华侨城集团属下的华夏艺术中心担任总经理。儿媳妇是儿子深大同学,毕业后一直在深圳何香凝美术馆工作。华夏艺术中心是一家集影视放映、文化演出和艺术培训于一体的文化机构,因为工作关系,他儿子和家乡汕头这边联系比较密切,这次举办“纪念蔡楚生诞辰百年学术研讨会”,儿子本来要来参加,但深圳那边刚好有一个商业谈判,所以就来不了。

  蔡明说,大姐蔡梦兰有三个孩子,因为远在广州,孩子们的情况不是很了解。二姐蔡海云有一男一女,男孩子今年四十多岁,在商海弄潮颇有成就,曾经经营书店,后来改行做餐饮生意,目前所开的“羊大爷涮肉馆”连锁机构在北京很有名气。他几年前还尝试拍摄电视剧,当了一段时间的副导演、制片主任,但因为觉得自己不是搞影视行业的料,后来放弃了。三姐蔡小云的一对儿女目前都在国外,儿子从北京计算机学院毕业后,到了加拿大留学,女儿则在日本刚刚拿到硕士学位。

  “孩子们都勤奋好学,对事业有一种责任心,不张扬,平等待人,这些都是蔡家的良好家风,和父亲一脉相承。”蔡明这样评价他的后辈。

  据了解,由于蔡楚生的4个子女分居北京、广州两地,他们平时也难得聚在一起,在纪念蔡老百年诞辰的日子里,他们终于相聚故里,其感慨和激动溢于言表。为深切缅怀蔡老,由蔡小云主编的《蔡楚生文集》将于2月份付印,全书共120万字,按作品、文章、日记信函三大类分为3卷,文集将全面反映一代电影巨匠的艺术人生和坎坷经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