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天津人的津味春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6日15:40 青年时讯

  天津基本没有正向的街道,大部分都是斜街。然而,这些斜街正是天南地北的天津人依恋的乐土。在这片乐土上,传统的美味三绝、快板相声以及杨柳青年画成就了天津的喜兴春节,在家团圆的天津人、在路上奔波的天津人,想到这些心底都会回荡起暖暖的乡情。

  相声天津人的音乐

  京油子,卫嘴子。天津,当之无愧是相声的故乡。近代,天津出了不少的相声名人,如马三立、侯一尘、张寿臣、杨少华、马志明、杨义、冯巩、于宝林、马树春等等。可以说,天津是盛产相声名家的摇篮。

  相声是“笑的艺术”,它有一个重要功能———讽刺与鞭挞。天津相声的魅力和生命力正在于此。尤其在大胡同茶园这些地方听到的“土相声”更是让人感到捧腹、过瘾,甚至解恨。相声行内有句老话:“天津是聚处,北京是出处。”北京,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很多东西进入了北京的舞台,就会多多少少涂上些赞美的色彩,而相声所擅长的,并不是赞美,而是讽刺与鞭挞。

  天津,相声的码头。天津人爱听相声,你坐在出租车里,能听一路的相声。天津电台播出的相声很多外地人都没听过,不是那些全国流行的段子,但是非常好听。天津的年轻人也爱听相声,你到听相声的剧场或茶馆看看,那里一多半是年轻人。他们能叫得出演员的名字,有的能点段子,还有的能背下大段台词。问他们一个段子听那么多次,怎么不腻啊?他们会反问你:你听音乐、听歌曲不是也不腻吗?相声是天津人的音乐,天津有孕育相声的丰厚土壤。

  光绪初年,一个叫裕二福的满族人来到天津,在天津的北开市场撂地“画锅”,说起了相声,这是相声最早来到天津。“画锅”是当时的说法,是指早期相声艺人用白沙子在地上画个大圆圈,就地现场表演,靠它吃饭的意思。

  那时的天津,三不管地带是杂耍艺人“撂地”卖艺的重要场所,相声“撂地”的发祥地就在南市三不管地带。“撂地”卖艺的地场分为三等:上等的设有遮凉布棚和板凳,中等的只有一圈板凳,下等的什么设施都没有,只有一块空地。当时相声艺人自嘲过的是“雨来散”的日子,“刮风减半,下雨全无”。

  相声虽兴起于北京,但天津是相声的“码头城市”,艺人只有在天津说红了,得到认可,他才敢进北京。许多著名的相声演员都是在天津演出过多年,成名后才走向全国的,马三立、侯宝林、张寿臣、郭荣起莫不如此。1940年侯宝林应邀到津,一举成名,后来红遍全国。

  天津人是相声迷,他们知道包袱在哪儿,他们能接下茬儿。让他们上台客串肯定没问题。天津人对相声演员的喜欢犹如其他城市对歌星追捧。每个城市都能列举几个自己的大腕,天津最大的腕不是某个歌星、影星,而是相声演员。

  天津年轻的追星一族,有不少追的是相声演员。他们熟悉这些相声明星们的看家段子和风格,甚至个人喜好。演员返场的时候,他们能点出他们的压轴段子。

  在天津的茶社里也是听相声的地方。茶社比较平民化,在茶社听相声比在正规剧场里随便多了,也亲切多了。燕乐茶社位于和平区一条破旧的街道里,茶社门口被零散的自行车拥挤着,几张贴着红纸的演出告示牌散摆在门外。众友相声的条件很简陋,剧场很小,舞台只比观众席高几个台阶,距离也挨得很近。酽茶味、橘子皮味和烟味在空中弥漫着,嗑瓜子声、喝茶倒水声和聊天声……在这里想喝茶就喝茶,想叫好就叫好,自由而热闹。别看是小地方,以前马三立就在这里说相声。

  美味三绝包子、麻花和炸糕

  一提起天津,十有八九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想起狗不理包子。

  关于狗不理,你应该听听这一段:“竹板这么一打呀,哎,别的咱不夸!我夸一夸,这个传统美食———狗不理包子!这个狗不理包子,它究竟好在哪?它是薄皮儿、大馅儿、十八个折,就像一朵花。”天津调儿配上天津味儿,狗不理包子不仅包着一段脍炙人口的天津快板,还包着一段狗不理传奇。

  传说在天津,郊区有一户农民,四十岁时才喜得贵子,为了求平安,就取了个贱名叫“狗子”。狗子长到14岁时,进城学艺,在一家蒸食铺当小伙计。狗子心灵手巧、勤奋好学,练了一手好活儿。后来狗子就再不甘心寄人篱下,任人摆布了,便摆起了包子摊儿。狗子的包子口感柔软、鲜香不腻,越来越多的人都来吃包子,生意十分兴隆。而狗子则忙得顾不上与顾客们说话,众人就开玩笑的说:“狗子卖包子都不理人了”。天长日久,喊顺了嘴,包子就成了“狗不理”了。

  据说当年袁世凯在天津操练新军的时候,还将狗不理包子带入宫中,敬献给慈禧太后,吃完包子,她特高兴,说道:“山中走兽云牛燕,腹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长寿也”。于是,狗不理名声大振。

  现在的狗不理包子秉承传统工艺,开拓创新,已经成为名扬海外的驰名品牌。

  另一绝是麻花。根据一个城市的饮食特点就可以了解这个城市的性格。当时麻花的最大特点是“经饱”———早晨用它填肚子,不管这一天怎么折腾都保证不会再饿了,最适合“苦大力”比如拉胶皮的、扛大个的、推排子车的……十八街麻花创始人不满足于它的“经饱”,他还想让它更好吃,完成了这种食品的第一次飞跃———就在那一刻诞生了后来成为天津“三绝”中最大一绝———麻花!

  麻花成全了天津,天津也成全了麻花,知道天津的必知道麻花。有人可能对天津所知甚少,却知道十八街大麻花———刘老八的麻花铺子所坐落的那条巷子叫十八街,十八街大麻花的老字号是“桂发祥”。

  第三绝就是耳朵眼炸糕。逢年过节,人们借“糕”字的谐音,取步步登高之意。因为有名的炸糕店紧靠一条只有一米多宽的胡同———耳朵眼胡同,人们便风趣地以耳朵眼来称呼炸糕。耳朵眼炸糕外焦里嫩,香甜酥脆,而且个儿大、寓意吉祥,当然受到天津人的喜爱了。

  年画杨柳青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并喜欢天津杨柳青年画,《胖娃娃抱鲤鱼》的年画在我的记忆中始终是那么鲜活。而天津人也习惯去杨柳青寻访传统年画,感受传统过年的感觉。

  作为千年历史文化古镇,杨柳青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早在明清时期,就成为沟通南北方商贸和文化交流的集散地,它以民情淳朴、风光秀丽、商业发达、文化昌盛闻名遐迩,被誉为北国小江南、沽上小扬州。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并称“南桃北柳”。

  杨柳青年画始于明代崇祯年间,距今已有近400年历史。它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

  杨柳青年画色彩鲜丽、技法独特、寓意巧妙,取材广泛,题材多达4000余种。仕女、娃娃、戏出、神玛、世俗、山水花鸟、吉祥图样、神话故事、历史典故皆能入画,最具代表性的《莲年有余》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清乾隆、嘉庆鼎盛年间,杨柳青“家家能点染、户户善丹青”,因此而成为中国年画之乡。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杨柳青古镇因京杭大运河而兴。明清两代,这里漕运鼎盛,舟楫云集,古镇十里长堤,杨柳依依,呈现出一派水乡景象。到了清末,由于漕运衰颓,导致运河河段淤塞,码头湮废,不复当年繁华。2000年初,天津政府恢复古运河景观,使运河如一根银线,将石家大院、文昌阁、明清街、杨柳青广场等散落的“珍珠”串缀起来。天津自家人也喜欢到这里逛逛,买一些年画送给亲戚朋友。更多的是一些老年人,在这里细细品味传统的味儿,回想往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