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在庙会中找寻老北京的年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6日15:40 青年时讯

  满眼年货云集,四周商棚林立,风味小吃、儿童玩具,说书唱戏、高跷杂技,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头百姓,摩肩接踵,喧闹非常。从老舍笔下的祥子虎妞逛天桥,再到眼面前儿即将开场的京城春节庙会,这幅历经数百载延展至今的市井风情画卷,看不完,乐不够。庙会,称得上是装满百姓乐趣、盛着民俗文化的“乐园笑林聚宝盆”。

  老北京的庙会“老”到什么份儿上?大概要打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的京城名刹护国

寺庙会算起。到了明清两代,北京以东西二庙的庙会最为鼎盛,“西庙”即是护国寺,“东庙”则是始建于明景泰年间的隆福寺。自正月开始,每月的七八两日,西庙开庙;九十两日东庙开庙。及至清末民初,北京的庙会文化愈显昌隆,当时影响较大的庙会还有厂甸庙会、白塔寺庙会、白云观庙会、妙峰山进香庙会等,遍及城内外。这一地域特色十分鲜明的民俗活动,一直延续到上世纪60年代。

  这一时期的庙会有两大特点:一是庙会必在寺庙坛观及其周围进行,香火盛,香客众,宗教色彩浓郁,是名副其实的“庙会”;二是不同的庙会开庙时间遍及一年四季,并非只是春节热闹一番,比如京西最具盛名的妙峰山庙会即是典例。妙峰山有五峰,中峰名“金顶”,建有“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庙”。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开庙,朝山进香者络绎不绝,香火极盛。民间花会也前来朝顶,旗幡招展,锣鼓喧天。《京都风俗志》里记载:“由德胜门外以西松林闸东,搭盖茶棚,以达山上,曲折百余里,沿途茶棚,几十数处。其棚内供奉神像,悬挂旗幡,花红绫采,外列牌棍旌钺。昼则施茶夜则施粥,以备往来香客之饮。灯烛香火,日夜不休……”

  1985年春节,在“寺院派庙会”沉寂了20多年之后,地坛公园举办了文革后首次文化庙会活动,开创了“园林派庙会”的先河。由此,庙会文化的传承得以接续,在随后的数年间,龙潭庙会、大观园庙会、圆明园春节游园会、莲花池庙会、颐和园苏州街宫市等“园林派高手”一一出场亮相,白云观、东岳庙、潭柘寺、厂甸、妙峰山等“寺院派宿将”纷纷再现神韵。这两派庙会,好似春节的一双魔幻之手,把“猫”在家里嗑瓜子看电视的北京人“抓”出来,推进了这些磕头碰脚、眼花缭乱的“快乐大本营”。“大本营”里“兵种”繁多,有安塞的腰鼓、河南的舞狮、天津的杨柳青年画、山陕两地的剪纸、东北的木雕,简直是全国民俗文化巡礼!这是传统老庙会没见过的阵仗。

  百年庙会见证了北京人的百年生活,北京城同样诠释着百年来庙会的变迁:从寺庙而公园而洋庙会,几十个大大小小各不相同的庙会,共同构成了北京春节多姿多彩的风俗画卷。

  东岳庙祈福

  “借问祈福何处好,路人皆指东岳庙”。东岳庙庙会是北京最古老的庙会之一,早在元代就已兴起,明清时达到高峰。“福”文化也成为了东岳庙庙会的核心与特色,庙会上的各色活动都突出了一个主题“祈福”。

  东岳庙喜气洋洋的“春节祈福一条龙”分为五个步骤:走福路、挂福牌、画福布、绕福树、拴福条。当庙会的序幕拉开,庙门外的小路就被各种字体的“福”字装饰起来,称之为“福路”。走进庙内,福路两旁的栏杆上挂满了红色的小福牌,两边稍高的地方还挂着红色的福布,游客可以在上面写下来年的祝愿。

  东岳庙也是北京民俗博物馆所在地,很多淹没在现代商品大潮中的老北京手工艺绝活儿纷纷在庙会上浮出水面。北京泥人的制作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兔儿爷,另外还有兔儿奶奶,庙会上的手艺人能根据顾客的要求当场捏制人物、动物,还有花果等,色彩鲜艳,神态逼真。

  老北京最奇特的工艺品也许就是“葡萄常”了。这种以假乱真的葡萄据说在当年慈禧太后六十寿筵上出尽了风头,目光犀利的慈禧也把摆在面前的一串“葡萄”错当成了真葡萄。“葡萄常”的主要制作原料是玻璃,要经过溶料、吹珠、超蜡、染色、揉霜、拧须等数十道工序才能做成一串逼真的“葡萄”。常家的五个姑娘曾保守绝技,终生未嫁。如今,五位姑娘中惟一健在的常玉玲终于把绝技传给了外姓,在东岳庙庙会上说不定你还能见到她年轻的徒弟。

  厂甸听货声

  货声就是叫卖声,是老北京的土话。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货声也是老北京风土人情的声音载体。在没有电视广播的岁月里,这种富有京腔京韵的听觉广告,叫卖出了老北京特有的诙谐与智慧。

  与古老的货声相匹配的当属厂甸庙会。这是一坛飘着墨香的老酒,以书籍古玩、字画文具独秀于林,自古便有“文市”的雅号。经过30年的销声匿迹之后,厂甸又携着地道的货声重振旗鼓。

  听声买货,不同的曲调卖不同的货。既然是“文市”,首先得找打小鼓的,也就是收购旧物的小贩。循着响鼓声,我们便可“势家歇马评珍玩,冷客摊前问故书”。荣宝斋是始建于康熙年间的字画店,经营书画用纸、喜寿屏联、文房用品与各种文玩,绝技要数“木版水印”。堂前的荣宝斋匾额就是大书法家陆润庠所提。萃珍斋的金石陶瓷远近闻名,韵古斋的拿手货是景泰蓝,早在清道光年间就飘洋过海走出了国门。

  走出店堂,再让我们听听别样的货声。卖布的小贩摇着拨浪鼓,卖瓦盆的用小木锤敲盆边,剃头的手里拿一把下宽上窄、像一把大钢镊子的响器,用铁棍在中间一拨,发出“嗡嗡”的声音。这些鼓啊、锣啊的都属于老北京货声中的响器叫卖,在各种敲击声中我们还能听到洪亮的嗓门在吆喝,这就是京味儿叫卖。京味儿叫卖纯粹靠嗓子,不用器具,讲究的是口齿伶俐,咬字清晰,时常还会加上“哈儿”、“哏儿”等象声词,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吆喝,变得活灵活现、俏皮生动,这也正是京味儿艺术的精华所在。

  在这里,一天庙会逛下来,大饱耳福不说,还收获了一口袋的文化。

  地坛品美食

  逛地坛,最令人高兴的事莫过于品尝这里的小吃,各种吃食应有尽有,边做边卖的食品摊儿整整占了一条长街。各摊儿的师傅都要在这里“露”上一两手儿,他们一边忙着手中的活计,一边耍弄着手中的家什,不时地敲打出特有的悦耳的节奏,口中还不停地吆喝着婉转动人的叫卖声,听来十分有“味儿”。置身在这个“吃”的世界里,处处都在吸引你,既饱耳福、眼福,还饱口福。

  这摊是“豌豆粥赵”,那摊是“豆汁张”,说起豌豆粥,那是小豆粥、栗子粥没有兴起之前,北京老百姓最喜欢吃的小吃;豆汁,更是老北京们终生难忘,闻味走不动的家乡美食。配上切出的细丝咸菜,辣椒油,令人喝起豆汁来,感到十分可口。地坛的江米面艾窝窝顶着个胭脂点儿,有豌豆、豆沙、芝麻白糖好几种馅儿,凉着吃,爽得食客吃了还想吃;蒸在笼屉里又黏又热的豆渣儿糕,黄米面、江米面两层中间夹着豆馅儿,上面撒满白芸豆做的豆儿,浇上糖稀,再撒些桂花、白糖,吃起来真是又热又甜又香又糯;用大米面装上芯子(馅)的蒸甑儿糕,传说是明代从南京带来北京的点心;卤煮小肠炸豆腐,香气袭人,据说是按宫里罩壁房苏拉门制作的“苏造肉”的方法制作的;层层起酥的烙油酥火烧,分甜、咸两种;令人不忍释手的豆腐脑儿有清真和大肉两种卤儿。此外,别有风味的驴打滚儿(豆面糕);用汤油炸食并浇以咸蒜汁的炸灌肠两面爆、外焦里嫩;用锃光瓦亮的茶汤壶现吃现冲的八宝茶汤、藕粉、油茶,一层芝麻酱,一层芝麻盐的糜子面、小米面的面茶以及炸年糕坨、炸馓子、爆肚儿、棋子烧饼、墩饽饽、奶油镯子、元宵……各式各样的食物,无不喷着香甜馋人的特殊的老北京香味。

  以卖清宫御制梅汤出名的信远斋,此期间也摆出它的中国式糖果:糖莲子、冰糖子、甜姜、糖墩儿……至于卖棉花糖、梨膏糖、雪糖人的,更是处处皆是,卖干鲜水果这类食品,以卖山里红(红果)的最有特点,他们脖子上,胳膊上挂满了大串山里红,在游客中游动吆喝,把一挂挂山里红挂在游人的脖子上。

  逛地坛不买大糖葫芦儿不算逛地坛,是人人必买的“年货”,大糖葫芦,三尺多长,蘸满了油亮油亮的糖稀和芝麻、撒匀白粉面面后呈白色,顶端插着个小旗子,这是孩子们最欢迎的过年礼物,扛着大糖葫芦回家,可说是逛地坛高高兴兴地回家的象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