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歌声回荡内蒙古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6日15:40 青年时讯

  “我爱你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每次听到腾格尔的《我的天堂》,眼前就浮现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外风光,喉头就有一团哽咽和激动在翻滚……内蒙古,是“苍狼白鹿”的子孙繁衍生息的土地,是被奶茶、美酒滋润了的土地,是被马头琴、祝酒歌呼唤着从不曾沉睡的土地……

  煤炭羊肉火锅

  每当夜幕四合,寒风挟带着雪花在夜空中翻飞的时候,所有的火锅城都灯火辉煌,家家爆满。餐厅里放一张硕大无比的圆桌,坐二十个人也绰绰有余,桌中央放一面盆大小的黄铜火锅。烟囱从火锅的中间冒出,愈往上愈细,一直细到只有胳膊般粗细,高到两米多处,便与房中横走的烟道连接在了一起,同楼房里的下水道极其相似,又与北方冬日取暖用的火炉相像。

  内蒙古的火锅之所以采用这种制式,是因为它独特的火锅燃料。四川、重庆的火锅大多用木炭、酒精或固体酒精,没有或者很少有烟,而内蒙古则用煤炭———内蒙古人称之为“回娘家炭”的一种烟煤。关于这个名称,还有一种说法呢。那就是如果小媳妇要回娘家,只需在炉子上焙上几块烟煤,便可放心地走人。等从娘家回来,哪怕是三天两天,只要用炉钩划掉炉灰,再续上几块煤即可。这种煤火猛焰烈烟不甚大,但如若不用烟囱,这火锅恐怕是吃不成的,否则,要么把客人呛走,要么把客人都变成黑脸膛白眼珠。可也正是这种燃料,能让房间里的温度在短时间内就升得很高,再加上红彤彤的辣椒、一箱箱的“双炉酒”二锅头,大盘大盘的涮羊肉,让你吃喝不久,就会大汗淋漓,甚至头上都热气蒸腾。

  此时,你就会看到这样的场面———十几个热气腾腾的脑袋围着一个同样热气腾腾、开水滚沸的火锅,既幽默又亲切。也正是这种原因,即使是在大雪纷飞、朔风怒吼的严冬,只要往这火锅旁边一坐,涮羊肉一吃,二锅头一喝,便使你忘却了窗外的寒冷,忘却了离家别乡的寂寞与孤独。

  内蒙古的火锅宴上,羊肉才是真正的主角儿。蔬菜极少,除非你特意安排另当别论,否则上来的几碟青菜也大都成了点缀。这儿的火锅,涮的就是羊肉,吃的就是实在。但是,不要因此就以为,这儿的火锅吃上几口就会发腻、撂筷儿,这样想,你就大错特错了。内蒙古的羊肉,尤其是临河人吃火锅用的羊肉,用临河人的话说那可都是“后山的羊肉”。“后山”就是现在属于阴山山脉的狼山,这里的羊肉,绝对不会让你吃出一个“腻”字来,更不会吃出一点“膻”味来,哪怕你一口气吃了个饱,吃了个肚儿圆……后山的草场,一没有任何的污染,二又杂生着些许的中草药。羊儿在这里吃草,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连草带药一口儿嚼。因而这儿的羊肉不但是纯粹的绿色食品,而且又是货真价实的滋补佳品。

  喝茶像吃饭

  如果在内蒙的朋友家做客,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突然间,自己被丢进了肉山酒海奶味乡里了。如果你喜欢喝茶,那就端起大碗,品一品内蒙人必不可少的砖茶,虽没有龙井的形美,也没有碧螺春的茶香,但其嫣红剔透的汤色、浓酽的味道,足以和闽南的铁观音媲美;如果你想品尝蒙族风味的奶茶,那就在砖茶里加入鲜奶和咸盐,在火炉上煮上几滚就是了。只不过,若再抓上几把炒米放进去,就更地道了。初到内蒙,当地的朋友一般除了给你上几盘当地的葵花子、西瓜子外,还会再给你来几盘酸奶疙瘩、奶皮子。让你有一种不是品茶而是吃饭的感觉。

  说到吃饭,就不能不提一提内蒙的饮食,像烧麦、猫耳朵、油塌子、羊杂碎、烤馍片都极具特色。至于正餐,“四大碗”是较为隆重的待客饭菜,所谓的“四大碗”,就是扒肉条、四喜丸子、炖羊排、瓦块鱼。内蒙的“四大碗”,不知与老北京的“四大碗”有什么瓜葛,但让人觉得多少有点相似。其中以“扒肉条”最具特色。外形与鲁菜中的红烧肉颇为相似,片儿又大又薄,齐齐的码满一盘;吃起来肥而不腻且没有任何的作料味儿,让你越吃越觉得满嘴肉香,体会到什么是“肉吃满嘴”的感觉。内蒙人待客还有一独特之处,那就是无论酷暑或严冬,除了几道主菜以外,其余的竟然都是凉菜,并且菜码都小得很。你不要因此就以为这是怠慢了你,因为内蒙人讲究的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有酒没菜,不算慢怠”。那几道主菜,却量大得出奇———要酸菜炖肉,就是一大锅,要炖羊肉就来半只羊,包管让你吃得嘴角流油,全身冒汗……

  大碗喝酒

  内蒙古人的饮食,离不开肥肉烈酒,是有其渊源的。一是生活在高寒地带,决定了这儿的人们要以高脂肪、高能量的肉食为主,要不,一个个吃几根蔬菜,喝几碗米粥,哪来与朔风暴雪、狂沙飞尘抗争的力气和精神;二是这儿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也决定了这里尤其是在漫长的冬季,没有多少蔬菜可吃,这一带盛行腌酸菜,就是很好的明证。试想一下,白毛风一起,纷纷扬扬的大雪一下就是十几天,在这茫茫的雪原旷野,一场大风几乎就可以吹走的蒙古包笼罩下的血性子孙,不以肥羊为食,不以烈酒当歌,那将是何等的不可思议!蒙族人是“马背上的民族”,内蒙古的文化是“马背上的文化”,肥肉、鲜奶、烈酒就是他永恒的话题。因此,西北人爱酒,内蒙古人尤甚。在内蒙古,哈迷思奶酒不去牧区是很难喝到的,更多的是“精二”精制二锅头)、

  内蒙人喝酒,喜欢用大杯,小盅很少找到用场。如果在蒙族朋友家里做客,还有可能受到“银碗哈达”的礼遇。三两多的一碗酒,须一口喝下,要不女主人就捧着酒杯和哈达一个劲儿地唱歌给你听,直唱得你觉得不喝不足以面对主人的时候。好在现在的蒙族朋友大都乐意迁就客人。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似乎是梁山好汉的做派,其实在内蒙古都这样。了解了这些,就不难理解蒙族文学里的一些文字了。就不会认为《江嘎尔》中“有了美酒,有了鲜肉/用美酒和鲜肉做了一年的口粮”是虚妄之辞了。也会理解,内蒙古人尤其是蒙族人的祝福与祈祷等,也往往离不开肥肉和烈酒了。像《祭火祝词》中就有这样的诗句———“我们向你敬献奶油和肥肉!我们向你敬洒醇香的奶酒!祈求你赐予最大的福分,让我们在这幸福里永生!”

  蒙味儿的春节

  在内蒙古大部分地方腊月二十三那一天祭火神(即灶神),少数地方则在二十四进行。祭火神的主要祭献物是煮熟的山羊胸骨、五彩布条、阿穆苏(奶油粥)、酒、点心、草香、茶叶、干红枣等。先清除掉火撑子里的灰烬,为火撑子换上新的火台,点燃新火,周围点燃四盏佛灯,然后主祭人(一般是户主)诵读祭火词,同时把祭献物慢慢放进燃烧的火灶里。

  祭火节是春节的前奏。在这个节日前,蒙古人还要挂出崭新的风马旗,象征在新一年里全家人将意气风发、万事如意。除此以外还要尽量送还借来的钱物,忌讳把债务带入新年。祭过火后,在整个春节期间不事借贷。

  春节的前一天蒙古人称之为“闭特温”,意思为“闭合之日”。那一天,牧民们把一年中未干完的工作全部结束,并把牲畜赶回入圈或放在家附近。把书籍和各类工具擦拭干净后,用草香或白食献祭。女人们则把缝纫用具和材料收拾起来放在箱子里。

  除夕是闭合之日,也是团圆之日,外出的人都会赶在这一天前回到家里团聚。因此,除夕的午夜饭以吃完整的羊头(未卸开颌骨的)、包子、饺子等具有完整外形的食物为吉利。全家人欢聚一堂,享用团圆饭,弹琴奏乐,尽情欢乐。除了自己吃好喝好以外,人们还要把家畜、狗、猫等喂饱,因为这是来年丰收的象征。

  蒙古族过春节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在挨个地串蒙古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