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高性能计算机“曙光”一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27日09:09 云南日报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陆相成油理论和应用、高性能计算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基因组研究……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点”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科技人员所取得的7大“标志”性重大科技成就。

  在7大标志性科技成就中,高性能计算机位列第五。而作为国产高性能计算机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品牌,“曙光”尤其引人关注。

  “曙光”高性能计算机肇始于14年前:为了打破国外封锁和垄断,发展中国自己的高性能计算机产业,1992年863计划投入200万元研制曙光一号。曙光一号、曙光1000、曙光2000、曙光3000、曙光4000……14年后,曙光高性能计算机已经成为国内市场上一支可以与国外大公司相抗衡的重要力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我国第一台每秒11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曙光4000A研制成功以及成功应用,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能研制十万亿次商品化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

  “曙光”高性能计算机“掌门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李国杰院士说,虽然从资产和管理规模上,曙光公司还不到国外大公司的百分之一,但曙光高性能服务器已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对我国经济发展、国家安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有数据为证:2005年11月揭晓的中国高性能计算机性能TOP100排行榜上,国产服务器品牌首次以51%的微弱优势超过国外品牌,而曙光以25套系统入选,峰值运算速度范围从3000亿次到11万亿次,占据了国产阵营的“半壁江山”。从中国最大的超级计算机中心到许多大学的网络中心,从涉及国家长治久安的信息安全部门到全国最大的证券交易所,都能看到曙光服务器的身影。曙光计算机广泛应用于气象、石油勘探、飞船发射等众多领域,实实在在为国民经济提供着服务。

  曙光机的诞生与发展,不断打破了西方国家在高性能计算机上的封锁线和限制标准,在国内市场上打破了“中国人搭台、外国人唱戏”的国外企业垄断格局,直接和间接地为国家和中国企业用户节省了数以亿计的资金。

  作为自主创新的一个成功案例,“曙光”发展之路,给人们留下了诸多启示。

  首先,自主创新必须要有以弱胜强的胆识和毅力。“外国大公司几万人做研发,每年科研投入数十亿美元,中国一家小公司与它们竞争无异于以卵击石。”李国杰说,一般而言,外国对手越强大,国人越不敢通过自主创新与之竞争。“我们不可能在计算机的各项技术上都赶上或超过外国大公司,但在精心选择的某些技术方向上后来居上是完全可能的。曙光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李国杰坦言,更重要的是,高技术产品的应用部门要相信中国人有能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敢于采用国产的高技术产品,要像韩国人那样具有扶植本国高技术产业的责任心。“我国有些高技术产业发展不起来不是中国人笨,产品做不出来,而是某些使用部门的决策者没有胆识和信心,不敢拍板采用。过去的喷气式飞机就是如此。”

  其次,成功的自主创新要基于正确的技术决策。在信息技术领域,并不是遍地黄金,随便做什么“自主创新”都能赚钱。在十多年的发展中,曙光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技术方向决策,有些甚至是技术转折。机群技术、大规模机群系统、行业服务器、64位服务器……值得庆幸的是,曙光基本上都做出了正确决策。

  第三,从集成创新到核心技术创新。创业之初,曙光计算机品牌尚未被用户认可,如果一台服务器的芯片、主板、操作系统、应用软件都是自己做,用户将很难接受。为此,曙光先从集成创新做起,节点部件和操作系统采用市场主流产品,自己主要做机群系统以及提高整机可用性的增值部件。这一务实的技术路线得到用户认可。几年以后,曙光开始自己涉及开发主板,采取开放源码的linux操作系统。

  创新的精髓在于不亦步亦趋地跟着别人走老路。李国杰说,对于我们这样人口众多而资金有限的发展中国家,一定要走低成本信息化道路,建设节约型国家。“我们正在低成本服务器方面进行开创性创新,未来几年内,一两万元一台的千亿次加速附件就可能研制成功,这意味着,大学生和一般科研人员的桌面都可能有千亿次计算能力。”

  机制重于技术。李国杰建议,自主创新不是个人行为,科技人员个人才智的发挥要靠机制、体制创新。只有在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中,科技人员的聪明才智才能如泉水一样迸发出来。

  “下一步,曙光将采用国产芯片,争取在2008年奥运会时推出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

  从十万亿次到百万亿次,中国高性能计算机又将迈上新台阶。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新华社记者李斌、卫敏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